|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 ) ②差遣( ) ③差劲( )④参差( )
⑤连翘( )⑥翘起( ) ⑦观测( )⑧玄妙观( )
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3.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 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 的 、 和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
翩然 : 次第: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样写好在哪里?
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
8.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到第 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 关系。
9.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
10.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根据第1自然段回答:
(1)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和 和
(2)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7)这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3、找出分别采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6.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两个句子
腊梅开了,
枫叶红了,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写出②一⑤段的中心句。
3.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5.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
6.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7.第⑤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8.选文中第④段加点的“这个道理”是指什么道理?
10.“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旱l0天”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