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29
标题: 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师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见教案后)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交流看“闲书”的经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苗苗的观点  季先生的观点  “我”的看法(感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0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的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让学生抓住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讨论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0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教案

湖东路二小  张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写读后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述: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真正地读,是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这说明你不仅仅是在看电影,而是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同样,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会为之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今天我们写一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读后感。

3、明确目标。

读后感可以是阅读时即兴写在书旁的一句话,可以是及时写下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读后感可以是边读边做批注,可以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认真反思后写下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读完一篇文章后掩卷而思,用几段话或一篇文章写下的感受。(板书:写读后感)

二、确定感点。

1、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只有把文章读懂了,读通了,才有感受可言。

2、理解“感点”。感点就是读完了文章后最使你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也叫“观点”或主题。

3、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给这篇文章列感点。

三、畅谈感受。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谈个人阅读感受,如联系实际、进行对照、运用联想等方法谈感受。

四、学写读后感。

1、范文引路。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看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该怎样写读后感呢?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的主要内容是:1999年8月21日,一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家作采访,开始,季羡林爷爷谈了一些他以前爱看闲书的故事,后来又谈了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和认识,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到季羡林爷爷的知识非常渊博,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还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又看过那么多课外书,他的学问真是太高深了,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有学问的学者。另外,从课文中我也了解到他小时候的记性是非常好的,竟然能把《水浒传》里108个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从访谈录中也得知,他非常擅长写文章,因为他了解写各类文章的方法,这都是得益于他爱看闲书的习惯,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要以他为榜样。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季羡林爷爷主张看闲书,原因是闲书看多了,各方面的知识就在脑子里日积月累,便能丰富起来,为以后写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著名文学家鲁讯先生也曾讲过,要想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要多看书。记得爸爸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写好作文绝对没有速成的方法,必须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课外书,还引用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必需要学好文化知识,不但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还要文理贯通,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技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书是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为勤是岸。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一定要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读书贵在坚持,切忌半途而废。只有这样,一棵小苗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2、交流。

强调读后感重在写自己的感受。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

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五、学生动笔写读后感,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六、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学完本课让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实际,更加清楚多读书的好处。这样读写结合,既巩固了读书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1
第一教时:理论指导

一、导入:

全班默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一)思考:课文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哪些关于读书的有益见解?

回答:通过课文我们明白了:

1、想把文章写好,不光要学好课本,还要多多看闲书;

2、要努力成为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不能偏科,而且要增强古文修养。

(二)思考:你们觉得这三个“贯通”具体是怎么样的?

回答:三个“贯通”是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1、所谓中西贯通是指:在空间上,中国和外国的大概情况都要有所了解;

2、所谓古今贯通是指:在时间上,世界上由古到今的历史变化都要有所了解;

3、所谓文理贯通,其中“文”是指语文、历史、英文、哲学、政治等各类科目,“理”则是指数学、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文科理科都要学好,不能偏废。

得出启示:要写好文章,多方面的积累很重要,厚积才能薄发。从现在开始,就一点点地积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积累——“每次五分钟,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1、一位作家曾经对自己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请问这位作家是谁?这部作品又叫什么?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留下了一个文坛佳话,你能说出有关的两个人物吗?

3、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地主,家里开了一个酿酒的作坊,还喂了许多猪。要过年了,就请了一位秀才替他写几个字,好为来年讨个吉利。秀才便写了如下一些字:“肥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由于当时没有标点,财主看后大发雷霆。秀才连忙解释,并读了一遍,财主马上转怒为喜,摆宴席请秀才喝酒。请问:财主大发雷霆是什么原因?秀才为什么让财主破涕为笑?

答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红楼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韩愈。

* 肥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得出启示:

文章不厌百回改  细枝末节也关键  字斟句酌出佳作  努力当从今日始




三、作文评改要求:

1、读第一遍,要求查找:用词造句上的不足,划出来,改正。

2、读第二遍,要求评点:立意、选材、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3、读第三遍,要求润色:细节描写、结构形式上值得推敲之处,修改。




四、例文导入: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发放例文,按要求读三遍,及时评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2
第二教时:实际操作

一、检阅第一遍的评改。

二、检阅第二遍的评改。

例文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我承载着亲人给我的点滴关爱,我在记忆里搜索,每一滴的琼浆玉液,何时淌入了我的心窝,那么甜蜜。

点评:“点滴”、“琼浆玉液”这类选词非常精美。“点滴”不仅有形可见,而且紧扣“小小”两字。“琼浆玉液”这一比喻词形象生动地写出这种关爱无比珍贵、万分甜蜜。




很小的时候,我有一个坏毛病:尿床,三天两头的尿床。那时我寄托在外婆家,这下受累的就是我的外婆了,第一天才洗的床单,第二天就被我尿湿了,日复一日。我知道外婆累了老了,因为她似乎没有力气打我了,高高地扬起手,却轻轻地“打”在我的身上,但她似乎还很健壮,因为我看到她在池塘边洗尿湿的床单时力气好像很大,而她三天两头的去,却没有说累,说苦。

点评:此处的细节设计可取,可惜不够到位。那种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没良好的刻画出。

(魏巍《我的老师》里:她高高地举起教鞭,却轻轻地落在石板上。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发现她爱我们。)

   

这就是外婆这把茶壶向我倾倒的叫做“爱”的茶,有一点儿苦,却好像也加了糖。

点评:把外婆的爱比作“茶”,形象!




我的弟弟,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只要我一回到家,弟弟总会迎上来,笑笑,然后就拉着我到房间里一会儿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一股香味冲进了鼻子里,这是弟弟给我的肯德基,于是我和他一起直到消灭得一干二净,这是回家后弟弟对我的慰劳。

点评:最需要补足的是弟弟的天真活泼之态。补一笔“我”的欣喜。

这就是弟弟,他是糖,会放进我碗里,让茶变得甜蜜,浓烈。

点评:把弟弟的爱比作糖,可以!




父母给我的爱举不胜举。但让我发现他们给予我爱时,已经很晚。是那一次,我和爸爸去医院,是做胃镜去的,当那根黑黑的管子插入我的口中时,那时爸爸就在门口,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现在他还能在不经意间拔动我的心弦——一滴小小的泪珠,是爸爸看着我做胃镜时滴下的,小小的泪珠也许过不了一天就蒸发了,但它却不会在我的心中蒸发。

点评:这是妙句,有窥斑见豹之妙。实在属于“半两拨千斤”之笔。

父母的爱是一块冰,放进去时冰凉冰凉的,融化了,才发现爱已经满溢。

点评:把父母的爱比作了“冰”,应该在上文中比较充分地铺垫“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严爱。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一切的周遭,都会在小碗中添加,那是爱,我的生命就在感受爱与给予爱中慢慢消磨,但我知道我的一生都将是幸福的。

点评:最后一句流于一般化,必须议中有情,给全文漂亮作结。参考:“我是一只小小的碗,就这样接受着来自外婆、来自弟弟、来自父母的爱的甘霖。周遭被爱包围,我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快乐的微笑,幸福无比。”




三、谈论第三层面的修改:

1、明确细节描写:细画人物,使笔下人物形神皆备,活灵活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人物的特征出发,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重点地对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至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使原先笼统、欠详细的句子改得富有表现力。

例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魏巍《我的老师》




例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那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地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2、明确形式的创新:

例1、外婆的茶                2、外婆的爱是茶

   弟弟的蜜                   弟弟的爱是蜜

   父母的冰                   父母的爱是冰

例2、亲情的滋润

我是一只小小的碗,碗内则是亲情滋润的爱。渐渐地,我越来越满……   

淡淡的茶

……  ……年幼时,怎能体会到外婆给我的爱犹如一杯淡淡的茶?而现在茶香四溢,我懂得了去回味。碗中正因有外婆倾倒的茶而显得恬静、清新。

甜甜的蜜

……  ……

母亲的爱如蜜汁,不断注入碗内,使碗内常倒映出母亲的微笑。当忧伤、困扰、无奈包围我时,我常这么提醒自己:别忘了,她在丛中笑……                    

坚硬的冰

……  ……

我感到父亲表面严肃的爱确实如放入碗中的一块冰,融化后,刹时感到无比的清凉、甘甜。   

    我犹如一只小小的碗,不断地接受着家人的爱。现在我猛然发现:爱已溢出,滋润着我的心田。




四、课堂收获:

1、懂得从三个层面入手评改作文,切合语境锤炼语言;

2、汲取范文中的优点并能努力更胜一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形式:

(1)运用小标题。诸如:

    外婆的茶——弟弟的蜜——父母的冰

    外婆的爱是茶——弟弟的爱是蜜——父母的爱是冰

(2)前有“序”后有“跋”,或前拟“题记”,后写“后记”。

3、取材:以点带面,串珍珠法

4、形神皆备,使笔下人物活灵活现。要做到着一点,首先要从人物的特征出发,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重点地对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至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使原先笼统、欠详细的句子改得富有表现力。)

5、修辞:文章是一条小河  ,修辞就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

文章是一棵绿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

文章是浩翰的蓝天,修辞就是这蓝天上的缕缕白云。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2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随文练笔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湖东路第二小学   丁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写采访录。

2、旨在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互相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更好的咱与社会、了解生活。

重点难点:

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看过对话的节目吗?

2、教师描述:对话,能给人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形式。对话,也可以成为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

3、通过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你知道怎样把交谈的内容记录下来了吗?

二、了解对话要求

1、你觉得对话有哪些要求?指导讨论

2、教师总结:

(1)要选择好与谁对话,事先约好对话人。

(2)要确定好一个对话的话题,这个话题要有一定展开的价值,同时也是自己感兴趣的。

(3)在对话之前,自己先要就相关主题查阅资料,作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4)在对话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及时追问,要注意说话文明,尊重他人。

三、采访爱读书的人,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闲书--------阅读的翅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  湖东路二小  潘跃霞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季羡林认为,小孩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季羡林还鼓励小孩多积累古诗、古文。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那么,看闲书真的能否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呢?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

一: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

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2.师: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3.师: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生:我在读《哈里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生: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4.师: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生: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5.师: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生:还有呢。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 这      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 而 是笑了。
  师: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6.师: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生: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7.师: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三:我采用课堂小练笔的形式,让生想象如果是自已遇上了季羡林老生会怎样采访他,会问些什么问题?学生反应很积极,很快就融入了采访的氛围之中,且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比如:21世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读书的压力让人感到好累,您是怎样化为动力的?您那么爱读书,有没有得到什么快乐受到什么启发?您读那么多的书,都记得住吗?我怎么看完就忘呢?您现在都八十多岁高龄了,怎么还保持这么惊人的记忆力呢?你在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学生们通过练笔品读课文,联系自身的学习,感悟读书之道,真正有了收益。另外还有做宋体访写句子的练习,有利于激发生思考、锻炼语言反应及组织能力,做到自主学习学有所得。

通过对这篇的学习,了解了21世纪的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较差的科目要努力追赶上去,既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更要文理贯通,这样才能担负起明天的重担和祖国对青年的希望。正如一个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7-16 10:3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预习指导】

       1、课前搜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

2、让学生列出自己看过的或喜欢的阅读书目。

【同伴互助】

    1、小组同学就文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感受。

2、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阅读的书。

【重点讲解】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教学反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苗苗和季老就哪几个问题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或有了怎样的感受。学习效果较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