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2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课练习题一课一练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站所有试卷下载均无需注册,下载方法:直接点击下面的附件下载到你的电脑或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习题.rar (115.81 KB, 下载次数: 1131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7:53 | 只看该作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
1.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 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填番号)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                  
2 这段话分     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议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议论;议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三)(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⑵句与第⑴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从第(4)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 第(5)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           特点。
4.前几句中与第(6)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照应的内容是“                                                   ”。
5. 第⑹⑺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7.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2.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作用是什么?

3.用横线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4.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5.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6.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7:58 | 只看该作者

2.芦花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     )子 ②寒jìn(        ) ③蹿了一蹿(      )
④zè(    )歪 ⑤飒(    )飒 ⑥阴惨(    )
2.根据语境解词。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4.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三要素:        、           、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4.上面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             特点来刻画的。
9.概括选文的内容:                                 
10.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11.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2.  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13.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14.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


(二)“她挂花了!”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热闹”的原意是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_”线的句子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                    的性格特征。
4.“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__________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___________;“射穿”极写出老头子的______________;“轻视”说明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很强。
5.选段运用了______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_  _。
6.女孩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__________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___________的性格。
7.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现眼”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打牙跌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8“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                     意思。
9.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

10.“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11.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

12.第⑧段中加“.”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

(三)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塑造了一个                                  的人物形象。
2.读选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    dèng(    )      剥(   )   藏(     )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4.“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9.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0.老人用什么方法使鬼子束手挨打的?

11.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12.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8:05 | 只看该作者



3.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  pínɡ(   )障  jū(    )躬   肃mù(    )  颤wēiwēi(     )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
二、阅读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 地躺在那 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6.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100字左右)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     )(     ) 朱lù(    ) 晨xī(    ) 瞥(   )见 箱箧(   ) 惊hài( )
2.写出反义词。
文明(     )    干净(    )    朴素(    )    赞誉(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二、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8:09 | 只看该作者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   )念    蜿蜒(    )    屹( )立  肃穆(   )   荒谬(   ) 憧憬(      )
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    ) liáo(     ) 绕    裤dōu(    )   盟shì(    )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雨天       。地     。
②历史,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8:14 | 只看该作者

6.阿长与《山海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惊骇(   )   掳(   ) 震悚(       )   惶急(     ) 诘问(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                          B.絮说——
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顺顺流流——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
④我惧惮她什么呢!
惧惮——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                ;(2)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                     ;(4)                       ;(5)                                        。
5.“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变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6.下面有三个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请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两句话,要使原意无损,语言更简明。
原文: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③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改写:
二、阅读(考试链接)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3.“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4.“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__________,“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说道”这个________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_________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对“我”的关心,“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_________而生。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伟大的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8.请说一说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伟大的神力”的含义。

9.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文中“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

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2.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

13.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山海经》?

14、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的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2:18:19 | 只看该作者

7.背影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踌躇(     )(    ) 颓唐(    ) 蹒跚(    )(    ) 琐屑(   ) 狼藉( )
2.填字组词
___不单行   触目伤       情    于中    不能自       变卖      质
3.填空。
①《背影》选自《          》,作者       ,是散文家、        、         、民主战士。
②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③《背影》的语言平淡、质朴,却极为感人,是因为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以上两个语段作者(    ),字佩弦,(    )代(    )家、学者、民主战士。
2.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4、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5.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6、第二段中两个“聪明”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7.写出插叙文段中的语句。

8.“甚是仔细”“ 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
(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1.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1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1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选段内容加个小标题。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      )                              
3.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    )(    )(    )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这些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4.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            。
5.写父亲的语言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
(2)“进去吧,里边没人。”    (                            )
6.选文从人物的           、          、         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选段中“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7.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8.画浪线的句子的正确含义是(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9.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11.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8: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