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5 20:27:29
|
只看该作者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评课稿
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1、我觉得老师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实施。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区别“发现”与“发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字面上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上写了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写法上的特点:有条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目的也很明显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这两个词,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最后通过做练习巩固,实现了第一条的教学目标,区别“发现”与“发明”。区别“洞察”与“观察”的意思时老师很巧妙的出示“洞”的词义,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真正理解了 “洞察”与“观察”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老师也做得很不错。老师通过想象说话“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祖先们的生活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百年的变化,科技给人类带了了哪些改变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不知不觉中就唤起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2、老师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
老师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课堂上也经常听到老师激励学生的语言。如:你真会读书;你真会发现;你回答真完整;你的收获真不少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这样的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读的形式多样
有自由读,有男女声读,有师声合作读,有比较读,齐读。但我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是,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读书形式呢?学生已经是中年纪的学生,那我们可以安排默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应该是尝试并运用默读。在这堂课里,我们在让学生找出“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等到让学生交流时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是不是更轻松呢?
同时,我有一点建议 :
就是在区别“发现”与“发明”这个教学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然后交流,最后师生合作读。在交流这个环节,我们看到学生说出答案,老师评价,对于听觉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效果很好,但对于偏好于视觉的学生来说,效果就不太好。那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做到关注学生,即关注到偏好于听觉的孩子,也关注到偏好于视觉的孩子呢?
我认为老师可以这样做,当学生说出答案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正确答案,然后给足学生订正,真正把训练落实到位,最后才师生合作读。这样效果会不会好点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