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5 09:06:18
|
只看该作者
《乌塔》教后反思
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说教法
1、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优良品质。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学生自由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2、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组织一场辩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激烈的辩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对乌塔说的两段话发表自己的见解:(1)中国孩子缺少乐趣吗?(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学生在辩论的基础上,对乌塔的行为和语言此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四、了解乌塔,提高认识
当学生对乌塔的话持强烈赞同意见的时候,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而对乌塔的自立精神、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等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对乌塔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老师话锋一转:“佩服乌塔,是否可以像她那样单身外出旅游?”并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通过了解乌塔,通过讨论交流,逐渐明白只有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才能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
五、联系生活,课后实践
在学生提高了认识的基础上,要求课后完成两个实践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