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着急,要着急
——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在这次的观摩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对北京史家小学的孙莹老师充满了期待。她的课放在观摩活动的最后一节,也有着“压轴戏”的味道吧。
当年轻、清秀、高条的孙莹老师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给了我眼睛一亮心里一惊的感觉。这是一个令人爽心悦目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中,孙莹老师时时给孩子们强调了“春风拂面”这个词,我想借用她的这个词来形容她的课“春风拂面”。
我们常见的公开课,教师都提前进课堂熟悉学生指导预习。这个环节对课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胜的“葵花宝典”。教师引导孩子们预习的时候一般都有意无意地泄露“天机”,把课“做”的不露痕迹,这样,上课的过程中就会顺风顺水,高潮迭起。
但是孙老师没有给自己这样的余地,颇具“大师”风范。在我的印象里只有特级教师才有这样的魄力呢!孙老师真可谓有才不在年高啊!不过实话实说,这样的课其实更受听课教师的欢迎。这样的课才能充分让课堂中的“意外”显露出来,从而能从授课教师的的应变能力中感悟一些处理课堂“意外”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课才能一览无余地凸现课堂教学的难点,让听课教师学学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我惭愧的是我在平时的课堂里,遇到了难点,无力引导的时候我就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干脆“自己代劳”,“口述答案”,这样学生的确是知其然了,但是学生并不知所以然啊。学生也只是学到了学到了一点知识而并没有能力的提高。
孙老师一进课堂就带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我所见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课前谈话方式无非是“重温初识”、“愉快招呼”“快乐游戏”“极力夸奖”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换汤不换药”的课前谈话连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乡下老师都觉得没多大的新意。但是孙老师的课前谈话却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孙老师把她的照片当做礼物送给初次相识的孩子们,而且呈现礼物的过程一波三折,拨开密密层层的爬山虎叶子才可以一睹孙老师的芳容。这个过程已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了。但是并不是到此为止,孙老师接着播放了她拍的短片,短片的内容也是精挑细选的,有史家小学环境的介绍,有她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的场景。通过欣赏短片不仅让听课的孩子们认识了史家小学更让孩子们了解了他们面前的孙老师,青春活泼,亲和力强,瞬间拉近了孩子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我想此时听课的孩子们一定产生了亲近孙老师的愿望。然后短片里的史家小学的孩子们向听课的孩子们打招呼,介绍北京的风景名胜和风味小吃并询问武汉的有关情况,此时,孙老师让听课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谈武汉。最后短片结束的时候向孩子们展示了史家小学的一角,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的楼。顺势老师将课前谈话和本节课的内容有机的衔接在一起,毫无做作之感。
看似一个简单的课前谈话,其目的不仅仅是拉近与孩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谈话中有效地对孩子展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们谈武汉比让孩子们愉快地与自己招呼的方式有效得多了。更妙的是孙老师的课前谈话和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显得很自然。孙老师的课前谈话让我想到了一个广告“训练”无处不在,稍微篡改了一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睁大眼睛做有心人,抓住每个可以训练的点,对孩子们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日积月累的话,一定收获丰厚。
还没真正走进孙老师的课堂就已经被孙老师所折服了,孙老师的魅力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无时不刻地吸引着我们。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得到了彰显,精彩就体现在她教学的每个细节之处。
让我吃惊的地方很多。单单说说她的生字“删”的教学。孙老师并不是孤立教这个生字的,她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将这个字发掘出来,然后水到渠成地展开教学。在我的教学理念里,生字教学不就是教会读音,认清字形不就万事OK了吗?非也!孙老师这样颇费心思地设计了教学,她首先给孩子们展示了“册”的来历,演示了“册”的来历,把字刻在竹子上,然后用线穿起来;接着展示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不同字形;最后问孩子们字在竹子上,如果错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用刀削去“,于是“删”的立刀旁的来历孩子们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个过程,不但让孩子们认识了这个字,更重要的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教育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诉说中国的文化如何如何要有效多了。看,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字的教学却让孙老师设计的如此生动灵活,多么可敬可爱的老师啊!
孙老师的课让人觉得目不暇接,繁花似锦。但是细看她课堂里的每一朵花,无一朵是空花,每朵花的盛开都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收获的是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累累硕果”。
孙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展开了以下一些训练。首先是有效地指导了孩子们如何习作,如何谴词用句其次是认识修改符号,如何修改作文,而且在课堂里孙老师还安排了一道习题训练,修改病句,充分做到学以致用。杜绝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习题训练与阅读教学脱钩的现象。最后,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孙老师设计了一个引读的过程,我觉得孙老师的这个引读设计得别样精彩。通过具体的数字,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照片和说明来引读,这样,轻而易举地引起了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的片段,从而也从朗读中获得了情感体验。这样的引读才是扎实有效的,不是那种为了激情而激情的引读,也不是为了烘托气氛而烘托气氛,那样的引读往往是教师情之所至,但是学生无动于衷,更甚者是学生“声动心不动”。教学的“无招胜有招”在孙老师的这个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当然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总结出来,我甚至无法一一体会孙老师设计的良苦用心。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思索是无尽的。孙老师有句口头禅是“孩子们,不着急”。是啊,她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着急,不浮不躁地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但是我听过孙老师的课后要说的是“要急,要急”。早过了三十而立,但是教学毫无长进,实在是羞愧之极,我告诫自己:要反思了,更要努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