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5 08:16:42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能通过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课文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1)读一读:
帝国主义 沈阳 租界 巡警 撑腰 肇事 吵嚷 轧
(2)读一读,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得意洋洋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衣衫褴褛 左顾右盼 踊跃 欺凌
3、课题中的“崛起”是“兴起”的意思,课文中哪一个词语与“中华崛起”相反?(中华不振)
三、研读解惑,理解“中华不振”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读出了“中华不振”,用笔画出来。
2、理解“中华不振”,谈一谈对“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理解。
3、出示自主学习的要求:
(1)读一读:默读7、8自然段。
(2)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3)想一想:你是怎样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4、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读感悟
1、小组交流
2、教师点拨: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引导学生抓住“闯”字谈,感受“中华不振”。)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想象中国别处是怎样一番景象,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②大屏幕出示这段话,教师引读。
(3)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①发问:洋人作为肇事者,为什么得意扬扬?
②齐读句子。
(4)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①谈感受:中国巡警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到----
②指名读句子。
(5)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①发问:假如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为什么现场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②齐读句子。
3、想象当时的情景。(出示练习)
我仿佛看到了:
衣衫褴褛的妇女——地哭诉着:——————
中国巡警——地训斥道:————————
一旁的大个子洋人——地说:—————
围观的中国人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走到妇女身边劝道:—————————
四、运用巩固
1、理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内心,在书本空白处写下来。
(2)、全班交流。
(3)、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说一说,或做一做
灯红酒绿的( ) 热闹非凡的( ) 耀武扬威的( ) 得意扬扬的( )
风和日丽的( ) 振兴中华的( ) 铿锵有力的( ) 衣衫褴褛的( )
疑惑不解的( ) 左顾右盼的( )
五、归纳延伸
1、补充材料,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在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2、课后补充资料:
六、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告诫
中华不振 租界目睹:洋人欺侮
巡警助纣为虐
旁观者刚怒不敢言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