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展示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课有感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7:58:56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王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做到了长篇短教,缩短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二、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中华不振?三、让我们去看看租界到底是怎样的地方。在这三个问题的展开教学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多层次的读书活动中感知、感悟文本。

以读促悟是本堂课最大的教学特色之一;其二是王老师能够创设各种语境,让学生在这些语境下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第三个教学特色是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下面根据本人的见解对这三个教学特色展开讲解:

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解决其设计的三个问题时,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朗读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二、创设语境,学习生字词。

这个识字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不是独立的,王老师除了在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这一环节中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还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识字的教学。例如:在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时,王老师通过让学生用读的方式理解了什么是铿锵有力;在教学课文时,王老师是这样渗透了生字词的教学的。在指名学生朗读带有“踊跃回答”这句话时,王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同学们的回答是不是只有这些从而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并从中理解了解同学们争着回答问题就是踊跃回答的意思。另外在指导书写生字“惩”字时,也非常地生动形象,老师的一边范写一边生动有趣的编儿歌,加深了同学对这个字的识记,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

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老师在上课时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们知道了,在读书时要集中注意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才能把书读好。学生们有了这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7:59:16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

王莹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上得非常成功,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特点是课文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者的教路,形成了三路合一的有机整体。
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领下,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教者能够把语文教学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通过朗读,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通过朗读,学生还可以体验到用词造句的节奏感,音韵感和情味感,从而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材料,天长日久便能融会贯通,化为已有。我的语文课堂上与王莹老师比起来,         
朗读上还不够,今后我将在这方面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和小学  四年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7:59:46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有一种情感的震撼,更有一种精神的享受。一节课,简简单单有方法,扎扎实实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陈老师的教育语言、机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本的情感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让我在这儿评课,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就自己听后的粗浅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听了这堂课后,有两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是陈老师在这堂可中践行了《语文课标》中的教学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陈老师在课堂上始终践行着这些理念。他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把成块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下心来默读,并要求学生提笔写写自己的体会,充分让学生触摸语言,与文本对话,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正是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实现的。陈老师在本课中注重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指导读,除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感悟外,教师还善于抓住时机,在学生情感勃发之际激发学生说成段的话。如: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本课中学生除了感悟到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陈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陈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二是陈老师在这课中找准了切入点,把握了关键点,取得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陈老师在课的开始就选准了切入点,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抓住“衣衫褴褛”一词,把住了学生情感的脉搏。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训练点很多,要在一堂课内把握住所有的知识点、训练点,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而语文教学也要求注意整体感悟,切忌烦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课文的重点。本课陈老师抓住了三处关键点。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悲愤之情充溢心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一个小环节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与陈陈老师商榷。课一开始,陈陈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这个课题。陈老师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是否仓促了些?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更有价值,对整堂课的学习也有帮助。

  以上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浅薄之至,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8:00:1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连江实小   陈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当时中华不振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周总理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滕老师一开始就在解题的同时抓住了这条主线,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然后围绕这一教学主线步步深入。
  1.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滕老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播放反映旧中国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课件,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走入学生心里,引起共鸣。
  在学文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学文,教学时,滕老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训练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在教学中,滕老师设计的训练形式、方法、手段多样,读、思、议,说高出于一炉,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是多么专心,学习是多么投入。再个就是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滕老师在这堂课中,始终以读为主,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边读边学习字词,理解词义,边读边思考,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懂课文内容;边读边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
  4.剖析语言,洞察内心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滕老师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次地剖析词句。在一遍遍的质问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3: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