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1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会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动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全区三年级学生查字典水平调研引发的思考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刘虎平



[摘要]



通过三年级学生查字典水平抽测及跟进调研,发现小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缺少意识,缺乏能力,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影射出学生不会学习这一客观现实。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终身学习、会学习。因此,“会学”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善于解“放”、巧“扶”,促进学生思考,扎实工具指导,让学生自主互动,在过程中习法,并加强实践体验,有效激励,逐步反思提升,使学生主动建构语文知识体系,达到批判性学习的深度,让“会学”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动力”,并伴随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调研;会学策略;核动力



一、现状:令人堪忧的学习能力



“中小学各年级都根据教学需要把指导学生使用基础性的语文工具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从教学法的角度阐述自己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后得出三条经验中的首条经验。



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工具书好比探测器,运用自如,海底可以捞针;又好比宝库的钥匙,掌握好了,就可以破门而入。《语文课程标谁》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中段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为了解小学生这一语文学习基本技能水平状况,我对全区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查字典水平调研。



调研时间为20分钟。调研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友情提示、表一、表二。友情提示中,对学生的检测进行了有效的说明,明确提示每表必须查6个字(完成48栏)才算合格,提醒学生调研时两表兼顾。表一着重检测音序检字法,分为音序、音节、页码、组词四栏,共20个字,为本学期刚学及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字。表二着重检测部首检字法,分为部首、剩余几画、页码、组词四栏,共20个字,大部分为本学期才认识的字,小部分为本学期将要学的字。字的选择及检测的形式,难易度适中,旨在了解小学三年级学生字典技能掌握情况与运用水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一)总体情况



实验、城区、城郊三类学校的调研概况:





调研的总体情况不理想,全区平均正确数距指标数相差1.7,优秀率仅12%,而低分率却高于优分率,达13%。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存在,而且两级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同样是20分钟的时间,最高正确数与最低正确数相差121个,有2所学校的正确数是0;同样的时间,最差的班级比最好的班级少查近11个字;正确率相差20.6;合格率相差81.8,有2所学校合格人数均为0;优秀率相差34.9,有6所学校优秀数为0;低分率最高达81.3。



(二)典型原因



速度慢学生运用字典不熟练,手写与手查配合不协调,隐性浪费时间,仅有43%的人合格。



错误高全区平均正确率仅为84%,个体正确率为100%的,不足1.6%。可见,学生查字典的正确率过低。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能按照友情提示中的要求完成习题,或是抛开字典,在页码那一栏乱填。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查,有的连音序也判别不出。在部首查字法中,对于部首的查找错误率非常高,练得少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仍然没有掌握判断部首的方法,当找不出部首,特别是遇到结构复杂或结构简单的字、独体字、难检字时,表现为乱写乱猜的较多。



(三)跟进调查



针对上述的查字典水平检测结果,全面审视目前中段学生使用工具书的现状,通过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是令人勘忧的,表现为“两缺一无”,即:



缺少使用意识在读文章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不读或含糊不清的混读,碰到不理解的字词也置之不理;在写日记或作文的时候,遇到写不出的词语,就干脆用拼音来替代(即使是写一段简短的话甚至是造句,都会用拼音来代替)。种种现状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前中段小学生使用语文学习工具书的意识相当簿弱。



缺乏使用能力不知该怎样使用,查阅的速度也比较慢,尤其是搜索、选择词意的能力较低。



无良好习惯什么时候该用工具书,平时应该怎么使用,学生对此缺乏一种常规性的行为,仅仅是凭老师的强调才偶尔地想起去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具体情况如下:
三类学校

(抽调180人)
缺少使用的意识(读文章或写日记)
缺乏使用能力
没有养成

使用习惯
不认识的字跳过不读
不认识的字含糊混读
不理解的词不理会
生字用拼音

代替
查阅速度较快
能自己较快搜索、选择词意
需别人指点搜索、选择词意
能自觉想起使用
家长或老师强调才用
实验小学
35%
31.1%
59.5%
90.6%
50%
36.7%
63.3%
50%
50%
城区小学
38.8%
34.4%
68.3%
91.1%
42.2%
35%
65%
40%
60%
城郊小学
45%
40%
75%
95%
35%
25%
75%
28.3%
71.7%


学生在使用语文工具书上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不会学习。这无疑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更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二、会学:必然追求的语文教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



会学,即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形成相当程度的学习能力,并能进行自主、思考、批判的学习。它涵盖三个层次:初期的模仿性学习,中期自我监控的自主性学习,后期在思考中扬弃的批判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必须在较好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好“会学习”的本领。埃德加·富尔的话精辟地道出了怎样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知识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吕叔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现代教育论提倡的“终身学习”是更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自我学习能力,终身保持追求学习的意愿、动机和习惯,并享受和体验这种学习所带来的成就与喜悦。”



如果从中段语文学习这一角度去理解终身学习,那么,学会使用语文学习的工具书则远比教给学生一些语言知识要显得更有意义与价值,它正是终身学习理念的最确切的体现、最有力的诠释。“终身学习”的要义不在于学懂什么,而是在于学会学习。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就像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人类各种知识大门,学生一旦学到了“会学习”的本领,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能达到快学的理想境地。诚如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终身学习、会学习,是教育的发展性目标。也只有会学,学生才终身受益。



所以,“会学”如同“核能源”,有着内在的“核反应堆”,经过“几何裂变”将会产生具大的“核动力”,这种“核动力”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息,成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不竭源泉。因此,无论是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还是从教学的目标来看,或者从未来社会对教育、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是彻底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百年语文教学发展的最终归宿,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艺术的必然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三、策略:学习体系的自主建构



“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这就达到目的了。”──叶圣陶先生精辟地论述。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道出我们教师不应只做一般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启蒙人,学习方法的航标灯。不是“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用,而要“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无穷。建构主义教学也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不在传输知识;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不在背记知识和技巧;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会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何让学生建构知识,逐步会学呢?笔者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扎实工具指导,在搜集交互中积累铺垫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材料的好帮手,学会用各种方法查阅工具书,是一项必备的语文基本功,是“会学”的基础。扎扎实实地指导是学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的有力前提。



1.加强筛选认识学生手头的语文工具书可谓是林林总总,丰富多样。多数家长为了能使孩子学好语文,在买工具书上是舍得花本钱的,而学生对此却是反应冷淡,多数学生对手头上工具书的使用频率与效率是很低的,除了偶尔用用《新华字典》之外,其余的只是一些摆设而已。基于这种现状,第一步骤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书的选择能力。可先让他们去思考几种常用工具书的性能,然后选择一种介绍,重点对《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两种工具书特点进行说明。让他们明白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实用。对手头的现在还不是经常能用到的工具书,不必纳入目前使用的范围,而对上述两种工具书,则应成为平时学习语文的好伙伴、好助手。



2.培养使用意识基于中段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意识淡薄的现状,训练学生什么时候用的概念很重要。



之一:在看书读报中培养。让学生在每次读课外书刊、报纸的时候,把一些精美的语句、片段摘录或剪贴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再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通过使用各类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成语词典等)来解决。尤其要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引导他们抓住中心词来理解词语意思。如“望面生畏”这个词语,可先让学生先用工具书查出“畏”的意思,再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还可以每天或每周进行小结,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认识的生字、理解的词语以及所用的途径,及时进行反馈与评比。



之二:在写作日记中培养。针对学生在写作文或写日记时经常用拼音代替字词的弊病,有意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培养他们主动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可先让学生在每次写作时,要求一气呵成(目的是不中断孩子写作的思路),遇到写不出的字准许他们用拼音代替,写完后,再让学生用工具书把自己文章中的拼音转变成汉字。或者采用交叉阅读的方式,互当小老师,把文中用拼音代替的字想办法补上。对学生这种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眼前学习的需要,更要让他们确立起一种长远甚至是终身需要的意识。



之三:在预习课文中培养。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见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工具书这位无声的老师,逐步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这种策略更主要是培养查阅课外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及时教会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同时,还要经常让他们去运用。例如,在上《恐龙》一文时,课前可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书去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那么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就会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原因不外乎是他们的手头掌握了大量的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以致于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表达、表现一番。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尝到工具书带来的方便,使之成为一种语文基本技能,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它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服务。



3.训练使用水平常用的音序、部首、数笔画三种查字法要让学生扎实地熟练地掌握,这种掌握要落实在学习实践中,提高速度与正确率。



对几种常规性的工具书,还要注意使用的科学性、快捷性、实用性。首先给一定数量的字或词,考虑该使用哪类工具书后确定使用方法。再让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常规性的工具书。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实用性,通过一些相关情境的营造来达到激发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欲望,即让使用工具书成为语文学习的切实需要,多创设现实需要与实际水平相矛盾的契机,突破传统强制性的做法,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方法上进行一些趣味化的处理,让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品尝到一种成功的乐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让学生习得正确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更要进行辅导、诱导,使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得,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逐步学会用工具书迅速准确地查找相关的信息,从而为终身学习铺垫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二)开放教学过程,在自主互动中渐得学法



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的禀赋和智能充分发挥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尽量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在自主学习中逐步习得学法,使“会学”成为一个目标体系。



1.解“放”,凸显主体



教学过程的开放,具体体现于课堂中教师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把他们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简言之,即“放脑”、“放眼”、“放手”、“放耳”、“放口”等,使学习变成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过程。



所以,教学过程切忌面面俱到,教师不妨“懒”一点,不妨“粗略”些,多留些空白给学生。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



如:“放脑”,学生“会思”,摒弃了“一言堂”,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动脑;“放眼”,学生“会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掌握观察的技巧和方法,练就一双会看的眼睛;“放手”,学生“会做”,人体大脑的“思之果”绝大多数是通过手的操作表达出来,动手能力是大脑创新思维后的实现过程,所以,要大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摸一摸,做一做,提高动手能力,发展个性特点;“放耳”、“放口”,学生“会听”,“会说”,鼓励学生多讲,允许其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敢说、想说,进而会说。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要放手让学生去品、议,品一品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议一议读书后的体会,说一说如何学懂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从一个词、一句话,到一段文……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对文章空白之处的理解,写对人物的评价,写对故事情节的推想……更要放手让学生去想,自主感悟,逐渐总结、提高,反思自己的方法、策略。在“放”中让学生从容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在“放”中理清语文学习的点线面,在“放”中完善语文的学习方法。



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或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带着学习成果,带着学习方法,自信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功,或带着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放”中,潜移默化,学生能自然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从而逐步会学。



2.巧“扶”,突出主导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恰当地进行引导、疏导、指导。讲其所需,疏其所阻,导其所难。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谐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更有针对性,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扶”在“尖锋时刻”,“扶”在“动感地代”,“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扶”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样知道是这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总结构词规律,归纳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等。例如,预习时,怎样抓题目审题,凭借课文内容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学习语言文字的普遍性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三)密切实践体验,在自能学习中不断运用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即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但是要想达到由“学会”变为“会学”,“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教师还应该多进行拓展延伸,由点及面,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运用所学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自能学习,达到“会学”这一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1.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



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是个点,要善于积极地向课前课后拓展。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这个过程,学生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学,摸索出一套自学的办法,形成自学预习的习惯。学生能学懂的尽量在课前解决,课堂上着重让学生提出普遍解决不了的难点,或学生领悟不到的重点、要点,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突破,在突破中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学生这种在课前、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必然延伸到课后,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言大环境中继续自觉地学习、训练、运用,多创设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语文同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里有生活,生活中学语文,真正让学生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2.以教材为例子,纵向延伸



教材是个例子,是规范语言的范例,是语言训练的载体。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但仅仅学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要能走进文本,还要能走出文本,要善于从中“走一个来回”。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而且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



(四)构建有效评价,在激励反馈中思考提升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仅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水平,这就有赖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评价活动。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乐学”的热情,能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放过,遇到难题不退缩,更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处于的水平有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在反思中逐步完善与提升。



1.真情赞美,心灵沟通。



真情而智慧的评价,是师生互动的展示,会充盈精彩的课堂,会弥散诱人的魅力,更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它创造的奇迹,是高质的对话,是心灵的交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空间!



教师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都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真情赞赏,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学生智慧的创造性火花闪现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充当“消防队员”,反而要使之发扬光大,成燎原之势组织有效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尤其是指出确确实实的优点,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具体行为、方法,评价越真诚,越具体,学生对哪些是好的行为、最佳的方法就越清楚,就越会全面地审视自己,产生逐渐完善的愿望。因而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成长与点滴进步,善于从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闪光点,并给予诚挚的鼓励、肯定,尤其对于一些学习平庸的孩子,更要沙里淘金,放大优点,使之得到自尊的首肯与努力奋发的动力,让他们在鼓励的雨露下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真情会改变他们一生。因此,心诚意切的评价,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切实的提高、效尤。



2.客观公正,促进成长。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高度负责,客观评价,赏识学生,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使之获得精神上支持,感情上的满足……切忌赞扬无度,夸大其辞。



若遇到在活动中“迷路”的学生时,不要马上给方向,而应给其“指南针”,鼓励学生试着自己定向;对走错路的学生,教师不要马上将其一棍子打死,要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份,使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拨乱反正”;在学生取得进步时,要探明其成功的内在因素,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帮助他们形成“努力归因”。对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既要不打击积极性,又要忌夸大其辞、漫无边际或者空泛之谈,一定要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所以,“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使评价发挥效积极应,起到真正的导向作用,以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



3.全面实施,有效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只与少数尖子学生对话;应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引导其正视自己,会反思与批判;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即不仅要重视学业结果的评价,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理念。在评价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强化正确的思考过程,纠正错误的思维习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当然,让学生会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有意识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达成。但无论怎样做,都要有一个前提保证,那就是教师的理念要更新,观念要转变,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还是学,都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由意识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进而掌握一定的方法,具有会学的能力,最终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而这种习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让学生的“会学”,成为获取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桥梁,成为能经历“几何裂变”的“核能源”,成为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的永久的核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6: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