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4 19:03:24
|
只看该作者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婺源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竞赛活动(征文)
作者:江有庆
单位:赋春中心小学
教材文本解读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第一学段的后半段,学生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不断拓展。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进入个性发展阶段。《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可以抓住文中小男孩面对新东西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和体会。
整体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关键不是了解故事,而是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中应当立足于课文本身,让学生从文章人物的言行和情感中去理解体会,并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内心情感体验。我们常说,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这活力与生命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性,离不开教师的激励启发,离不开入情入境的引导和情趣培养。因此,设计中注重彰显读中入境,读中感悟,联系实际,引发猜想,激趣生情,升华情感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凭借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体味“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含义。
教学媒体
1、出示《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挂图。
2、制作连环图片课件,以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课件展示“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读后感悟,升华情感。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一、师生互动,创设氛围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有许多同学早上吃稀饭,没有中气!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大声)
师:这声音多响亮,显得多有精神。
[策略意图:通过师生间的问候,特别是老师挑逗式的追问,目的是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或距离感,激发课堂教学情趣,形成积极、生动的课堂氛围。]
二、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在路上碰到两个小孩,他们俩争论一个问题,一个说拣到别人掉了的东西,是最快乐的;另一个说,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是最快乐的。我也说不清楚,让大家来评一评,什么是最快乐的?
生:(略)
师:我暂时不发表意见,请同学们学习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后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好吗?(出示课题)
[策略意图:现实的东西是最生动最有情感的,尽管这个问题情境是教师虚拟创设的,但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知识的欲望,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三、写课题,读课题,想课题
⑴“予”字勿多撇;
⑵“给”字读(jí)不读(gěi)
⑶结合语境理解“给予”的意思。
[策略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是最能反应人的思想情感的器官,课题也是最能表达文章内容和精神的词句。所以写课题,读课题,分析课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应精心设计,为以后的教学起好头,开好步。]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出示教学挂图,读文看图,交流讨论课文大概意思)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展阅读、讨论、交流、学习活动。
[策略意图:课文插图是以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应予以重视,图文对照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创设问境,揣测探讨中感悟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第1部分1—4自然段,第二部分5—8自然段,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学习1—4自然段,指导学生略读课后,多媒体出示课件:一 男孩睁大眼睛说:“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提问:哇!表达了男孩怎样的心情?男孩希望什么?保罗认为男孩希望什么?你认为男孩希望什么?(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朗读、讨论、交流)
[策略意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训练内容广泛,培养目标多元。所以要想在一堂语文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是不能够的。这样抓住重点词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习5—8自然段,指导学生略读课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男孩转过身来说:“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提问:男孩为什么想坐着保罗的车回家?保罗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想法又是什么?男孩的想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默读、探讨、交流)
3、学习9—13自然段,指导学生略读课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辆新车行驶在宽敞的街道上,车窗上露出两张高兴的笑脸。街道两旁有圣诞树,巨大的玻璃橱窗、烤鹅、烤鸭……。
提问:保罗、男孩和他的弟弟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说是难忘的?猜一猜,他们三个人还看见了什么?保罗感受到了什么?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讨、交流)
[策略意图:在整个“略读感悟”的教学进程中,每部分教学里都设计了“猜一猜”思考交流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同时借助“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生命的张力。]
六、感知升华,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明确要求:你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想,都可以讲,如果有不理解的或什么问题也可以提。
方法指导:拿一支笔,在你有感想的地方,想说话的地方做上记号,争取发言。
活动设计:
1、各抒己见,交流分享。
2、把自己的深刻体悟用一句话写在黑板上。
3、对开课时提出的两个小孩的争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
[策略意图:文本解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研读,联系生活,交流体会,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个性阅读理解的机会和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多元而独特体验的时空,培养学生读书与思考的习惯。]
七、自创作业,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己布置作业。
⑴做件好事品尝给予是快乐的滋味。⑵写篇读后感想,告诉人们给予的快乐。⑶读课后“阅读链接”谈体会。
[策略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内容自创作业,自留作业,这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想做,也乐于去做。倘能持之以恒地让学生自创,自留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八、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