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6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李博士与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适时地展示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又讲述几个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对课题中"生命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桥梁。  

     二、重视朗读训练  

   每一次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前,我向他们提出“朗读——体会——再朗读”的要求,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我采取范读的方式,从声音带动学生,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注重读写的训练  

     教学中,我注重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学生们敞开心扉表达,体会到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舍己为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课文后还有一题,让学生写写:“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朗读、理解了文本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3:33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每一次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都会被文章的细节所感动,被作者生动的文字所感染。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一处我没有讲,但学生发现了这处对比,并能体会到在这种语言形式下小钱更显可怜。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通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待”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写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返回来阅读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生字段的出现,是为了学生提高识字效率,生字换一种语言环境,会加深印象。短语押韵,朗朗上口,又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我尝试这种办法已有几年,学生对这种把每课生字编排成段的做法乐此不疲,天长日久,自己也能编成不错的生字段。在这样的过程中,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识字不再厌烦,而是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同: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3:56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还是早读的时间,我在考虑这篇文章该怎样讲。在备课时感到有很多知识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比如骨髓、移植、白血病、生命桥等,而平时上课就鲜有人回答问题,何不就从提出问题开始呢?
    上课铃响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中海峡和生命桥的意思。”一片沉默,没有人举手,也没人回答。“那抓紧时间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学生开始读课文,我在班内巡视。
  “谁能把在阅读中找到的答案说一下。”只有两个人举手。“张菂你来回答。”张菂是一个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女生。“海峡是台湾和贵州之间的海。生命桥是爱心。”有同学纠正说是杭州和台湾之间的海。我没有作声。另一个同学回答:“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什么是生命桥,好。”“刚才张菂说对了一半,海峡是两块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文中指台湾海峡,也就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海域。”当我问生命桥是什么意思时,又是一阵沉默。“桥的作用是什么?”“连接河的两岸。”“能让人从上面走过。”学生回答。“那在桥的前面加上生命两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它连接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在小声回答,有的默不作声。我在黑板上板书生命桥,然后画一个桥。“那生命桥的两头连接的是什么?”没有人回答,我在桥的一头写了一个“生”字,指着另外一头问,有学生回答“死”。“是的,生命桥搭起的路就是由死亡通向生存。”
    课堂上仍然显得有点沉闷,我觉得有必要采取点措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来看一下从现在开始到下课,谁没有提出或回答过一个问题,好不好。”这时我看到有些同学精神好像有点紧张了。“下面大家再来读课文,然后提出不懂得问题,或者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开始读课文,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文中重点地词语,然后在班内巡视。
    提问开始了。这一次,举手的人明显比原来要多。“为什么说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第一个问题。“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女同学站起来,“那位台湾青年可能会被地震所吞没。”“那假如这位青年活下来,他们仍然有可能永远不会见面,为什么。”“因为台湾离杭州很远。”“是的,不仅路程很远,而且现在台湾与大陆仍然没有实现直航,所以小钱要到台湾去,或者那位青年要来大陆也是不容易的。”“为什么说小钱的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得了白血病。” “对,白血病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会对人的生命造成致命的伤害。而他还很年轻,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就像即将开放的花朵一样。”“为什么说小钱是很幸运的?”又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我看其他人好像不能回答,于是说到:“因为要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来挽救小钱的生命,而我国捐献骨髓的人还不多,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三万份,所以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是很难的。”接下来我又讲到:“骨髓是还没有分化成红、白细胞的母细胞,就像还没有分杈的树干,把它植进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就可以继续分化、造血。”“我什么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是病人,而且被很严重的疾病所折磨。”
  问题仍然不断地提出来。“为什么说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听到这个问题,我的心中不禁有些欣喜,这个问题是备课时重点设计的问题。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文中还有那个地方出现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学生很快找出来了,“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两个都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情况有什么不同?”我接着发问。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在等待别人捐献的骨髓,而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在让医生抽取他的骨髓。“那位青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地震过后,余震还不时发生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地震,通常人们会怎样做,这是那位青年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他想到了小钱正在等着他,所以他显得很镇静。”“还有谁很镇静地在工作?”我问到。“李博士。”“是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情况很危险而慌张,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为的的远在海峡彼岸的小钱。”有的同学仍然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我说到。我要求来读一下黑板上的词语,这时很多人举起了手。刚读了几个人,下课铃响了。
    我做了一下小结,然后让没有回答一次问题的同学站了起来。告诉他们其实有很多机会,你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或是提出不懂得问题,然而你都没有做,希望下一次能改变这种状况。

    课后反思: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的表现比原来课堂上要好得多。也许是施加了压力的原因。不足之处在开始部分讲海峡的时候,应该准备一份中国地图,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有些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而且没有给学生单独朗读展示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4:23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高安市第四小学    杨桂桂

3月22日,我来到高安市村前乡,给他们带去了一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在若干年前,我在本校也上过这堂课,但却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触动。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营造书香课堂,彰显文学

我通过一首忧郁、深情的《乡愁》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授课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2、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直扑重点段落和句子,以“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动,反复读读,说说感受”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3、放飞想象,加深理解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就是创造力”。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应立足课本,挖掘想象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如“18岁的小钱,假如没有患白血病,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会干些什么?” “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台湾青年的父母也许会怎么样”……通过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环境,贴近文中人物,创造性地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五年级的同学而言,地震、余震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在5、12四川的大地震中,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仍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因此,为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

5、读出个性,百花齐放。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如在理解“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次又一次努力的背后,台湾青年要忍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什么呢?”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我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6、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运用,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课文快结束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努力下,小钱得救了,他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他会说些什么呢?”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心地去体验,在这种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整堂课,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非常动情,让我很感动。尤其是最后一个“心灵对话”的环节,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将本堂课推向高潮!这堂课成功了,孩子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所当然地学会了去爱,学会了用爱去架设一座座心灵的桥梁!当然,白玉尚有微瑕,冷静下来,这堂课也有不少的不足。整堂课教师引导得多,学生自主得少,学生读得多,但感情朗读还欠火候。尤其是当我发现村前口音中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弊病时,作为教师,我只想着如何顺利地进行自己的课,而没有花时间认真地指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让自己的课堂更自主,更灵动,更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4:50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白血病的可怕,骨髓移植的困难,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中体会到他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对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感动敬佩之中,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让学生明白了这座桥不仅是生命桥,也是友情桥、连心桥、爱心桥。到这里学生也明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就是爱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4:25:07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2010-11-20 19:4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这节课抓住课文中 “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为切入点。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在(       )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问题贯穿3、4、5自然段,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位台湾青年为了小钱,不顾肉体上的疼痛,不顾亲人的生死,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通过反复品读、引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理解“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时,我适时地运用了大地震的视频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辗转奔波,不辞辛苦时,我不仅出示李博士工作时间表,也列出孩子们从早晨七点到晚七点之间的时间安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比较中,更直观地理解了这12个小时的艰难、辛苦、紧张、漫长……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尤其是不能到位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