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4 14:24:23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高安市第四小学 杨桂桂
3月22日,我来到高安市村前乡,给他们带去了一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在若干年前,我在本校也上过这堂课,但却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触动。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营造书香课堂,彰显文学
我通过一首忧郁、深情的《乡愁》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授课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2、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直扑重点段落和句子,以“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动,反复读读,说说感受”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3、放飞想象,加深理解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就是创造力”。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应立足课本,挖掘想象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如“18岁的小钱,假如没有患白血病,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会干些什么?” “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台湾青年的父母也许会怎么样”……通过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环境,贴近文中人物,创造性地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五年级的同学而言,地震、余震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在5、12四川的大地震中,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仍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因此,为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有更深刻的体会。
5、读出个性,百花齐放。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如在理解“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一次又一次努力的背后,台湾青年要忍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什么呢?”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对于同学们的不同感悟,我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6、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运用,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课文快结束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努力下,小钱得救了,他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他会说些什么呢?”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心地去体验,在这种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整堂课,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非常动情,让我很感动。尤其是最后一个“心灵对话”的环节,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将本堂课推向高潮!这堂课成功了,孩子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所当然地学会了去爱,学会了用爱去架设一座座心灵的桥梁!当然,白玉尚有微瑕,冷静下来,这堂课也有不少的不足。整堂课教师引导得多,学生自主得少,学生读得多,但感情朗读还欠火候。尤其是当我发现村前口音中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弊病时,作为教师,我只想着如何顺利地进行自己的课,而没有花时间认真地指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让自己的课堂更自主,更灵动,更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