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兵马俑》的评课稿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从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具体的数据和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综观整堂课,胡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紧紧围绕略读课文前的导读,以学生自读自悟、探究交流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把握,目标明晰
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纵观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几乎所有的略读课文都提出默读或朗读等读的要求,也就是说略读课文得讲究“读”,进而言之,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达成当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能稍作点拨。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大致理解、掌握即可。基于以上的现状及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胡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也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学课文之前,出示课文前的略读提示,让学生读一读。依托提示语,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重点,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任务有两个:一、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二、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教学的主线就会明晰起来,学习目标简单明确,学生容易操作。然后紧紧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二、教材处理,"简"中求"精"
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说过: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胡老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就处理的相当巧妙——简"中求"精"。教学规模宏大时,胡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气势,学习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则通过表格让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类型进行深入阅读,然后交流。这两部分相对就“简”些,而把教学的“精”放在了想象兵马俑的神态这部分,事实上这也是文章的重点。他教学“神态各异”时,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想象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朗读展示兵马俑的个性鲜明,最后利用课件提供兵马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并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类型,神态又如何?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难点。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三、大胆放手,引向自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大胆放手,引向自读。胡老师在本节课设计“多次自读”:第一次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通读顺,然后说说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5分钟)。第二次浏览课文理清脉络。哪小节写规模宏大,哪几小节写类型纵多,个性鲜明。(2分钟)第三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分钟)第四次教学“类型众多”时,也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按照表格上的学习要求自读自悟。(6分钟)最后还安排了两次朗读。一节课下来,光读书就有20分钟左右。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也正好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内引外连,拓展求"宽"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教材仅仅是个样子。”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秦兵马俑》的内涵,则必须使学生对《秦兵马俑》的相关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语文课本上的文字图片是远远不够的。课前,胡老师让学生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料。课中,胡老师又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兵马俑的图片及名人的题词,通过精美的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为学生全面、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详实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兵马俑》奠定了基础。课后,又布置收集有关中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感受祖国自然文化景观的魅力。这样内引外连,适度拓展、延伸,使得略读课文成为单元教学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
然而,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因些,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
本节课胡老师给人感觉偏重于“阅读内容、阅读情感”方面的目标达成,对“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目标似乎稍闲忽略。胡老师在让学生想象兵马俑的神态、气势时,是这样处理的:出示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俑,思考了一会儿,指名交流,然后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其实被指名的学生都讲得非常精彩,无形之中已经起了示范作用。这时,胡老师可否再给学生第二次自由思考的时间,让那些差生有一个提升的机会。第二次思考后,可以同桌交流,也可小组内交流。让训练面大一些,交流更广一些,让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能够共享。因为阅读课文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应该是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此外在学习规模宏大时,”当学生从列数字、比较等说明方法上感受到了规模宏大时,胡老师为了引出“一行行、一列列”这个句子时,胡老师是这么问的“你还注意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有点模拟两可的感觉,让学生无从入手。倒不如这样问“你还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更加有指向性,重点也更突出。,
以上只是我的不成熟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