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3 10:05:30
|
只看该作者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对照《万里长城》这篇课文,发现很多地方不同,这册的《长城》简略了许多,没有王崧舟老师在上这课是所抓的切入点,如:“长城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期修筑的长城。”、”成千上万群众来到长城脚下……”。这样的想学着抓,学着练都不行了。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下来,有几个自己满意的地方。
(一),导入
对于长城,我们都知道,它不但闻名于地球,在月球也很出名,因为它是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到的建筑物,你有哪些资料要与人交流。(在我的课堂里,课外资料的交流很苍白,学生无从准备。)只有一个孩子介绍了长城经过的省,说明它的长。
我用录象播放,并加上自己的激情诵读:
长城以它的雄美与壮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不少的外国领袖纷纷登上长城,并写下自己的赞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听到他们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感受:
我觉得我国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我觉得看到了长城就像见到了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学生的情感有了积淀。引导读书就有了兴趣。
(二)朗读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学生在读了课文后,我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对疑难的地方反复读。再批文入情。
问一个上了长城的孩子(全班只有一个):你登上长城后,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就一句话‘累死了’。全班大笑。
我没有笑,接着问孩子:“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讨论体会长城难爬!)
体会“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
你走都觉得难,那么这些劳动人民呢?他们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哪些?
这时候,孩子们没有笑了。沉思了片刻。
从春、夏、秋、冬来想象理解了。
我再次引入:是呀,在夏天,我们走路都汗流浃背。可是他们要抬着两、三千斤重的巨石,用手、用肩膀,皮磨破了,流着血,但没有停止。肉磨破了,血在淌,还是没有停止。冬天,赤着脚,在雪地上走着,那冻僵的脚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吃力,像蜗牛在爬着……
孩子们不笑了,眼里满是感动,看他们声情并茂地读着,我和他们的眼圈真的发红了。
我引着:这样的条件,筑成了长城,真是——(生接:一大奇迹!)
在后来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孩子们更深入了,他们从长城经过的风雨,暴雪,战争炮弹的冲击来体会了。
(三)结尾
我学着王崧舟老师的样子,再次播放图片,由老师直接面对视频进行解说。解说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万里成长!这就是永不流泪、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在读到后来,孩子们加入了我的声音中,响亮地读出了“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心中激情澎湃!
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最后我说:“你们想说什么?”小手如林!(略)
这课虽然拖了堂,但孩子没有感觉,只有沉浸在那种激动中不能言语。我想,最后的写没有完成是一大遗憾,但我还是很满意!
(太迟了,我匆匆写完!对自己这课的奖赏!不好意思,很粗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