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公开课《长城》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质课 《长城》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李老师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她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课堂伊始,李老师从热点话题导入: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杨利伟,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就是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从长城的英文单词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外国人要把长城叫做“伟大的墙”“了不起的墙”呢?伟大在哪?从而自然的转入学问。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出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的话,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读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到后来的“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解读,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

最后,“长城四季”让学生从感官上领略到了万里长城四季如画,毛泽东诗句的朗诵,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山如画,特别是课件演示“抗日烽火映长城”部分,学生的爱国热情沸腾,所以,用一句话来赞美长城时,学生的语言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李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

第三、抓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体现了语文味。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她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如:体会长城的长,李老师是这么说的: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换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们学校32500个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你每天跑学校操场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还有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师述: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语气就非常到位了。

最后呢,针对本堂课,我觉得有几点还有待商讨:第2自然段,该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本堂课的板书非常有味道,但是,学生没有这个能力归纳出来,教师该怎么引出更自然呢?

总之,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让我们对她表示感谢!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3:59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劳动人民建造长城时的场面,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在朗读的指导上,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学生没有把长城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4:22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评课稿(黄冰冰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4:3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我对李老师上的长城一课的一些个人看法:

   第一、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凸显教材把握

李老师在出示了一组著名景物的图片后,紧接着就让学生了解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而且还用红线标注。充分体现了她对教材把握的整体性,也让学生了解了本组一系列课文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有一个对教材系统性的把握。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1、上课伊始,李老师在图片导入课题后就出示课文中的两幅长城进、近和远景的插图,问学生这两幅图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应的文字吗描述。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是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初影响,学生在找相应文字的过程中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2、出示长城盘旋蜿蜒俯瞰图,直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在崇山峻林中盘旋蜿蜒。在体会长城长时插入长城横跨贯穿好几个省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长城很长很长的印象。

        3、在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时[1] ,李老师充分运用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在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并且让学生上台指指认认,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结构,而且知道了这些构造的作用。



    第三、抓重点语句,品味语言

        1、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2] ,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2、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李老师关注文本,抓住长城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她出示的图片相对应的句子。这个方法使得学生对文本有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对文本更熟悉。

        3、另外,李老师的语气虽然没有那么煽情。但是她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长城。如:体会长城的长,李老师说长城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要是一个人徒步走就要走上500多天。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让学生再次发出赞叹,语气就非常到位了。




--------------------------------------------------------------------------------

    [1]不过,我个人有点点疑问,在第二段的教学当中,感觉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魄是不是有点少了?整段下来有点感觉只是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没有读出那种感觉。



       [2]在这段教学中是不是可以稍微缩短些时间?使得后面一段可以有多点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5:14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评课

                                       东街小学   岳爱霞

陈慧老师执教的《长城》,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现了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节课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思想情感这三维目标,体现了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2、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慧老师的导入非常的精彩,她没用过于华丽的词语,也没用过于巧妙的设疑,而是用了形象直观的长城课件进行导入,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看完课件后,她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长城的特点,教师并做了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感知文本时才不会盲从,思路也变得很清晰。

3、整体感知,层次分明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重点词为主线,贯穿全文,同时理清文章脉络,扫清字词障碍,再到联想抒情,赞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循序渐进的感知课文内容。 

   

4、教学流程 明晰流畅 

教学思路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所在。陈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课件,创设情景进行导入。先从宏观角度感知长城总得特点,其次定格长城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最后重点出示长城图片回归整体,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距离,同时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整个教学流程明晰、流畅,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5、教法多样 注重实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陈老师吃透教材,抓重点词句理解,备好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并注重了学用结合。如:教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体会。用事例,启发想象理解课文。借助情境去感知课文。又通过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的独特阅读感受表达出来。将朗读和理解词句融于一体。在理解文本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真正体现了学为用所学。 

  

综述本节课得益之处: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抓住主线,理解文本;情境朗读,升华感情;以媒体为载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有实效性;板书设计凝而精;回归整体,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学用结合,注重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6:02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评课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56:08 | 只看该作者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次有幸聆听了教研组长娄冬芳老师执教的《长城》一课。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娄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她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娄老师的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高大坚固”,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2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第三,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突出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娄老师使用了白板技术,将长城视频介绍、长城图片、资料等有机结合教学,师生互动显得十分有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