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3 09:51:04
|
只看该作者
评优课《母鸡》评课内容
友谊大街小学李春霞
3月31日上午,一共有3位老师——大谈小学的孔庆贤老师,宫尹小学的张冬老师,南马路小学的张艳老师分别执教老舍先生的《母鸡》一课。
《母鸡》是六年级文学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文学单元,重在通过一篇篇文章,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叫声讨厌、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文章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通过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语言风格口语化,这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总的说来,三位老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比较准,对教材理解透彻,重点突出,教态亲切自然,课堂上都注重学生的理解感悟,孩子们学习情绪高涨。尤其是情感目标,都突出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经历,突出了“母爱”这一主题。语文的人文性得到较高的体现,工具性体现得稍微弱了些,比如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对比手法的运用,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等,在本课应有所渗透。
三位老师的教学流程,也有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前几部分,都是先复习,再新授——都通过品词析句,理解感悟文本;都以中心话题引领对文本的解读。但是在环节上,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各有千秋,各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想结合听课记录,谈谈自己的感受。
孔庆贤老师娓娓道来,听她的课感觉很舒服。她较好的体现了《母鸡》作为文学单元的意义,将本课与《我的母亲》结合起来阅读,使母爱这一话题更宽广,更深邃。尤其是课的临近结尾部分,孔老师在一段背景音乐中,有意的引导孩子们阅读《我的母亲》,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深深的感染了我,我相信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听众。
不过有一点值得商榷,孔老师在总结老舍先生时说,老舍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宽容,学到了热爱生活,学到了坚强……我个人觉得,老舍先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她的母亲坚强。他在遭受迫害时,毅然选择了那样一个离去的方式,孔老师把我们这位 “平民写家”、 “人民艺术家”总结的过于完美。我们长久以来总是把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说得高大全,其实我们更应尊重事实!
宫尹小学的张冬老师,在理解母爱这一话题时,播放了一组体现母爱的图片,尤其是选用一段阎维文的MYV,动人的画面给人视觉的冲击,动情的歌声给人听觉的冲击,让人禁不住眼含热泪。母爱的那种无悔的付出,尽在不言中!
张老师在课的结尾部分选择了一篇歌颂母爱的拓展文章,文章本身很美,如果把《母鸡》仅仅作为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样处理很好。不过,它毕竟是文学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不是在处理文本时,还要兼顾文学单元?
南马路小学的张艳老师,一看就是在讲台上历练多年的教师,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关注着学生。更让我感到钦佩的是她几处精心而大胆的设计:(1)她有意识的渗透“对比手法”,将母鸡做鸡妈妈前后进行对比,让同学深刻的感受到,母鸡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改变,是因为它身份的改变,它做了一位母亲!从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然的得到深化。(2)在理解“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时,老师巧妙地利用比较句子来理解丰富的内涵——将“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作比较,从而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一种敬畏,是情感的升华。(3)还有,就是在课的最后,张老师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她说,人们爱屋及乌,当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母鸡后,母鸡身上原来的那些缺点,会不会在他眼里变成优点了呢?请同学们再写一写。能在评优课上,实实在在的拿出时间让孩子写,很是难能可贵!
小练笔环节的设计固然很好,不过这样一个小练笔,会不会给十一二岁的孩子造成是非颠倒的错觉,小练笔的内容我们可以再斟酌。
很感谢,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三节精彩的语文课。我总觉得好的语文课一定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激发孩子的情感,启迪他们的心智,只有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才能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课堂才能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才是生机勃勃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