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3 09:36:41
|
只看该作者
《猫》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在文中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今天听陈老师一节课,受益匪浅。听后谈谈本人最浅薄的听后感受。
一、明确目标 课堂之灯塔
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导入时,陈老师就简洁明了地在学生看图之后,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猫的三大特点。当然,这并非是纯粹的复习,而是一锤定音,本节课的至始至中都围绕这一复习内容而展开,让学生非常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就为本课设立了一个灯塔。在航行的四十分钟旅程中,这一灯塔耀眼地贯穿这整节课,让学生不会漫无目的地游离,可谓扎实、清晰的一条航线。
二、挖掘语点 课堂之亮点
怎样通过细读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这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能力与技能的最高体现!本节课,陈老师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在课中让学生体悟,教师最后小结,确定为这样一个语言训练点,在拓展时,提供一些辅助的词语与题材,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能够运用这些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训练点。可见,若久而久之,每节课都让学生都有所得的时候,学生最终也会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提高。可谓是扎实、有效的一大亮点。
三、手势辅读 课文之外音
阅读教学最有效的办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而现今小学生朗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唱读”,他不懂得该怎样运用正确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其对文章最个性的解读。教师枯燥的讲解往往起到的效果是不大的。在本节课,陈老师在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时,陈老师伴随着自己的手势去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重点字词,停顿或者是有节奏地读出来。这样学生在感受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外,还能将语句正确、有节奏地读出来。可谓是解课文之外音,表心中之声音。
四、课中瑕疵 课堂之价值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陈老师在课中能够在课文的教学中将词语的意思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分崩离析地放在词语教学中完成,这是可贵之处,可是,我想若能够在课中能将词语解释多加点学生的个性理解与表达是否会更好?比如在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时,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童心展现,学学小猫在不同情境下的叫声。我想这样会不会给沉闷的课堂增加一些活力,让紧张的学生放下心来亲近文本,轻松地进行个性表达呢?我想陈老师或许当时可能想过,但怕课堂会进入凌乱的状态而无法控制。可是我想课中偶尔让学生放松一下有可能会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提升课堂的温度。记得在哪本书上有位老师这样表达我们的课堂,他的大概意思是,一节课过去了,上完了,这节课的教者也便是不存在了的,留下的真正的最宝贵的东西便是这节课留给我们的探讨空间和价值。我们所探讨的肯定是这一节课,而非教者。一节课听完能让我有所得,有所思,有所学,我想这样的课才是研讨课中最有价值的课。
每一节课呈现在听课者眼前的肯定是每一个教者的心血,不管好与坏,那都是一种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我想说:辛苦了,陈老师!感谢为我们所呈现的这么一节有价值的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