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猫》教后记教学反思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随笔 《猫》教学反思

石家庄四十中学 语文组 范红蕊

   《猫》这篇文章看似很简单,但我反复品味过后,总有很多新的教学思路。第一件事情就是依据三维目标初定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生动细致的描写,感悟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2、揣摩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真正操作起来确实不易。如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开始导入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宠物话题,这样内容上比较接近学生,从情感角度上学生自己能放松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节课就是以“情”贯穿始终,相处述情——亡失诉请——析情明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态度展开。三个主问题的设置既要挖掘学生的表达力,又要让学生自主品味出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而引申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尽管我也在不同的班级试验过多次,尽管在细节上反复琢磨,向本组老师请教指导,但是这节课最后还是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1、时间安排前紧后松。可以将课前预习部分在课前落实扎实,课上点到出现问题最多的字词即可。这样可以节省一分钟左右。让学生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让练习更充分,真正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

    2、“析情明理”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所谓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师讲解的一模一样才对,一定要相信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而这个环节,学生们对自己的感受已经谈的很好,我又出示了自己的体会,实属多余,这样就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学生!

   3、感悟人生哲理这个环节,其实没有必要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起初,我在备学生的时候,一直在想,学生们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讨论交流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完全展示出来。但人生哲理是一个学生内化在心里的感悟。因此,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静下心来去感悟,然后纷纷展示交流即可。所以没必要为了讨论而讨论,小组讨论要有其真正的实际作用才是真正有效的讨论环节。

  4、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过反复多样的阅读来获得体会的,但这节课中我只寄希望于课下的预习,课上朗读及默读的环节都是轻轻点水一般,没有深入阅读。其实在第一个环节上,可以设计一个初步朗读重点语段的环节,让学生首先从字面上感知课文内容。而有些情感体验的词语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读出来,相信效果会更好。

  5、点评小练笔的时候最好也能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评论。这样又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这次课让我收获很多,尤其向本组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教学态度。有的时候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我们反复修改斟酌字词,尽量让自己的课收到完美的效果。当然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7:39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反思  
一、         课堂导入

我采用谈话式导入,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景再现:

师:同学们哪些人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

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那我来采访几位同学,你们来说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目的好吗?

生说完后我逐一进行点评,并对他们的情感体验加以总结:和小动物呆在一起很快乐,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动物很伤心。

师:养小动物能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然而一旦它突然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内心就会感觉很难受。那么,郑振铎先生又有怎样的养猫经历呢?

课后反思:

这一环节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体现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这也为他们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点评也比较合理。

二、            整体感知

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找出文章的统领句,并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

2、文章写了三只猫,试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不同点。(参考:猫的性情;猫的命运;家人对猫的态度;猫的称呼;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等)

情景再现:

师: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并画出文中需要积累的生字词,然后找出文中的统领句。

生很快即作答。

师: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知道了文章前后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现在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参考老师提供的角度,任选一个,来说说作者在写三只猫时的不同点。

生1:我找的是猫的性情的不同:第一只猫活泼、快乐;第二只猫更活泼;第三只猫忧郁、懒惰。

师:能不能结合具体语句来进行说明,找找看。

生找出相关语句,师进行适当点拨,此处穿插细节描写的作用。

生2:我找的是猫的称呼:第一只猫是“可爱的小侣”;第二只猫是“亲爱的同伴”;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动物”。

师:你找得非常好,那么从这些称呼的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能看到家人对前两只猫很喜欢,对第三只猫很冷漠。

生3:我找的是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第一只猫死后,家人的心情是“难过”、“酸辛”;第二只猫丢失后家人的心情是“不高兴”、“怅然”、“愤恨”;第三只猫死后我的心情是“更难过”。

师:很明显,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它在这个家里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动物,而且前两只猫都是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从门外拾来的。那么它的死不应该在我的心头掀起轩然大波的呀,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生: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还打了它。

师:是呀,第三只猫无缘无故的蒙冤,而“我”给猫定罪名的依据是什么?大家找找看。

生:是鸟常常跳在桌子上,对着鸟笼凝望着。

师:没错,这就是“我”乃至家人以为第三只猫是吃鸟凶手的依据。这个依据如此可笑。然而我的妄下断语甚至暴力刑责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悔恨。

课后反思:

第一道思考题如无根之树,没有和下面的环节有效链接,显得突兀,可以略去。

第二道思考题设计不尽合理,应把“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改为“猫亡失后我的心情”,这样便一目了然,我对三只猫的死亡的更难过就比较容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了。

三、         深层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入文本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文章只是在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

2、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二只猫的丢失?你对此有没有话要说?

3、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最终死亡?你对此有什么思考?

情景再现:

师:这篇文章作者只是在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显得困惑,这时我口头补充了以下材料:

师: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这是这本集子里唯一一篇写小动物的小说。五四时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传入我国,作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代表,郑振铎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大声倡导人们同情弱小、无辜,关注弱势群体,并对专制、霸道等行径进行谴责。那么这篇小说只是在写猫吗?大家想想看。

生:他在呼吁我们关心那些弱势群体,不要歧视他们,要给他们关怀。

师:现在我们来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二只猫的丢失和第三只猫的最终死亡?你对此有什么思考呢?

生:第二只猫丢失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它太贪玩,太好动;二是家人对它疏于看管;三是邻居的冷漠。

生:第三只猫是被家人误会乃至折磨致死的。

师:你能从中得到哪些感悟呢?

此处补充一则链接材料:

l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不过孩子倒是活了下来。丈夫一个人既工作又照顾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丈夫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可是他却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他全身的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 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丈夫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这则材料里的狗如此忠诚勇敢,却被主人误杀。他的主人在事后的感受我想和本文中的“我”不会两样吧。由此看来,我们在没有全面掌握事情的真像前,切不可妄下断语,不然我们将因自己一时的草率而抱憾终生。

课后反思:

第一个思考题设计显得生硬,可以穿插在第二和第三个思考题中由老师总结来明确。这则链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上还有待商榷。

四、         写法学用

这一环安排了两个任务:

1、找出文中描写最打动你的语段,朗读并简要赏析。

2、试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从外貌、动作、性情等方面进行描写。适当采用相关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因时间关系,本环节略去了。如果在课上安排时间进行,便使知识与技能有了更全面的落实。实为一大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8:08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学生读懂领悟名家名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作,独到之处。因而,在教学本文时,我实施了探究性研读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有不少的创意。具体作法如下:

一、整体感知,质疑探究

《猫》一文结构层次清晰、行文精悍,语言表达独特。我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提出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经过一番自由朗读学生提出了三对相互矛盾的问题:(一)猫既老实又贪玩(二)高兴又不高兴(三)胆小又勇猛,以及满月的小猫有什么可爱。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在自由朗读中自行发现的问题绕有兴趣,必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研读的愿望。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开展全班性的探究性学习,在这一充满激情的基础上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合作探究,真切感悟。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安排了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经过一番激烈地探讨学生们感悟深刻,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明白了三对矛盾的问题实际并不矛盾的。这样写,是更加能突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对于第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能感悟到老舍爷爷是把猫当作既任性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抓痒”一句是写出了猫高兴时对主人的亲昵、要好、撒娇,主动讨好主人,对主人亲热的表现。这样写是作者把猫看作是母亲身边的一个撒娇的孩子,全然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还有同学发表意见说:“稿子上踩几个梅花印”这句话是写出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就是对猫的叫声一连用了四个词语的理解也较深刻。认为这不仅是词汇的丰富,更是有概括和分述之变。从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写出猫叫声的丰富多腔。在谴词上也进行了探究:“解闷“一词在整个句子中表达了作者笔下的猫乖巧,就连寂寞、空虚、无聊时也不会来烦人,而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发出”咕噜咕噜“声”。文中接连用的几个动词能让学生体会到用得精妙之处:“蹭、伸、踩、跳、叫”词语理解到位。推敲‘蹭、伸”两词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在这里一定用“蹭”而不用“擦、抓、碰”。因为只有“蹭”(轻轻地擦)能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伸”是体现主人喜欢猫而猫对主人也是十分依赖,无拘无束之情。探究满月的小猫抓住过渡句中的一个“更”字体会到小猫的淘气和可爱。

这样的探究,深刻地体会到猫、人,人、猫溶于一体,同时也把作者如何喜爱这古怪的猫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这种从“词、句、文”几方面来探究文本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8:23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学生读懂领悟名家名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作,独到之处。因而,在教学本文时,我实施了探究性研读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有不少的创意。具体作法如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猫》一文结构层次清晰、行文精悍,语言表达独特。新课伊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说说课文从哪两方面写了猫的特点,导入新课。使学生知道老舍先生写猫的性格古怪、淘气可爱是为了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真切感悟。

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猫的语句,读一读。学生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和学习,充分了解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能感悟到老舍爷爷是把猫当作既任性又可爱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读第二自然段猫高兴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有同学体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抓痒”一句是写出了猫高兴时对主人的亲昵、要好、撒娇,主动讨好主人,对主人亲热的表现。这样写是作者把猫看作是母亲身边的一个撒娇的孩子,全然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还有同学发表意见说:“稿子上踩几个梅花印”这句话是写出作者对猫喜爱之极,连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脚印也不讨厌,反而当作一种美来赞赏。就是对猫的叫声一连用了四个词语的理解也较深刻。认为这不仅是词汇的丰富,更是有概括和分述之变。从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写出猫叫声的丰富多腔。文中接连用的几个动词能让学生体会到用得精妙之处:“蹭、伸、踩、跳、叫”词语理解到位。推敲‘蹭、伸”两词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在这里一定用“蹭”而不用“擦、抓、碰”。因为只有“蹭”(轻轻地擦)能体现猫对主人的亲近、熟悉,没有距离,又有一钟依偎、撒娇之感。“伸”是体现主人喜欢猫而猫对主人也是十分依赖,无拘无束之情。探究满月的小猫抓住过渡句中的一个“更”字体会到小猫的淘气和可爱。

通篇课文都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理解和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在适当的时候配以适当的课外阅读和课外习题,更加突显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更加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尽管如此,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不足之处,这节课也不例外。我认为在课堂中条理还应更清晰一些,对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吸取经验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9:15 | 只看该作者
《猫》课后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次执教现代著名作家郑正铎的名篇《猫》了。

第一次是去年,到重庆学习归来,应学校要求上一堂汇报课。当时因自己带班初三,进入总复习阶段,于是选了七年级教材里的《猫》这一课,与一年级三班的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阅读活动课。去年教学时,自己的想法是让课堂尽量热闹点,尽量让孩子们多读、多说、多悟。课上下来,虽然感觉课堂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气氛活跃,但听课老师们给了一个很中肯的点评:虽然课堂整体效果不错,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真正积淀下来的语文的味道很少很少。

时过一年后,再一次细细的品读了文章,再执教这篇经典美文,少了去年教学时的浮躁,多了一份沉静。

依然把这堂课设计为四个活动环节:读猫——说故事;读人——悟真情;读生活——说感悟;读文——品美点。

基于昨天早早的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第一个环节在我的示例下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孩子们经过自己对文本的掌握,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创意,生动的讲述了这三只猫迥乎不同的命运。在这个环节,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班里语文成绩偏下的程文,居然大胆的举手起来讲述第三只猫的故事,而且在讲的时候,语言幽默生动,很有感染力,故事内容加上自己的东西后很有创意。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评价孩子语文能力的高低时,怎能只盯着那试卷上的分数啊?毕竟,孩子们步入社会后,并不是天天靠做题答卷来一决高低的。

第二个环节让自己不是很满意。因为有了去年的教训,我力求这次能让孩子们能真正的进入文本,踏实的沉下心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我或许过高的估价了我的孩子们——一群仅仅七年级的孩子,一群虽在城里读书却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的这群特殊的孩子。在对生活的感悟上,在用语言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上,都显得苍白无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空洞的做出结论,缺乏紧扣关键词语具体分析的意识。比如,当第一只猫死后,作者写道:“我的心里感到一缕的酸辛,可怜这多日来相伴的小侣!”他们只能泛泛而谈的说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第一只猫亡失的痛惜之情,却不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酸辛”“可怜”“小侣”来加以阐述。二是语文答题政治化,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让语文学习变得空虚空洞。所以,语文教学还得真正的沉入文本,去挖掘文字深处的魅力,让孩子们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语文语文”,不就是语言和文字吗?如果语文课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从语言和文字上学习,仅仅归结为体会情感、提炼主题再进行思想教育,这跟政治课又有什么区别呢?语文,还得回归到语文的根本,咬文嚼字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呀。

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对于---------,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来练习说话,让孩子们通过说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次,孩子们让我惊喜不断。面对课文中各个不同的角色,他们都能畅所欲言。有的孩子说:“对于文中的作者,我想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妄下断语,凭主观臆断,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时只会让自己遗憾终生。”有孩子对文中的周家丫头说“请你该出手时就出手,做一个仗义之人,不要对别人的事情不闻不问”。有孩子对第三只猫说“虽然你的命运很悲惨,很可怜,但是你为什么不努力的向人们展示你的优点呢?你为什么就不能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我很惊喜孩子们能有这样独到的理解,对文本的挖掘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

这堂课少了以往的浮躁,可能跟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次太重于向同事们展示自己,心里想要表现的□之强致使在课堂上迷失了方向,而少了今天课堂上的那份沉静。其实,静悄悄的课堂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今天的这堂课告诉自己,以后,在语文的园子中,还得让孩子们脚踏实地的循着语文的土地——语言文字前行,才能在“曲径通幽”后欣赏到语文乐园的“禅房花木深”。

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沉静;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29:54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反思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我教学《猫》的第一课时,引领学生走进了老舍笔下的猫。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实具体的描写。
         教学中,以下几点作一总结:
         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引导学生将生活积累、感兴趣的事情同课文中描述的内容结合起来,畅所欲言。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⑵关注叙述需要和发展,变课堂生成为教学机智。
         如“猫叫声多变化”时,有个孩子控制不住,小声叫了一声,教师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大家一起模仿,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沸腾了,一声声不同的“猫”叫声,叫出了兴趣,叫出了和谐,更加叫出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反思这节课,热热闹闹,学生兴趣也较浓!猫的可爱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后来的读少了,主要是前面的识字环节浪费了时间,今后在时间安排这一方面我会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09:30:11 | 只看该作者
>>《猫》教学反思
3
推荐《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从全文看,重点在第三只猫。故事的主体是“我”,主旨在于冤案的教训。作者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的,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罚只会伤害无辜。让学生读懂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处,独到之处。在教学文本时,我实施了探究研读的方法。

这篇文章,描写很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我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提出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先让学生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探究。重点放在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如:提问可以设计为:1。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文中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3。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件事你想对“我”说点什么?

4。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会感到如此痛心?5。作者这样自责的结果就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你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吗?

因此,这样探究就是探究课文的抒情议论,探索作者究竟想说什么,讽喻的是什么社会现象,在哲理层面上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这些,才算理解了着篇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