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华辰学校) 翁欣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要既训练学生历练咬文嚼字之功,倾听作者的心声,又要唤起想象,引发联想,让学生步入文章的意境,获得美感,陶冶情操,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乡下人家》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

一、 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学习语言先要有推敲词句的功夫,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品出语言所含的情味来。这种“咀嚼”从诵读文本开始,对文中一字一语都要深入理解,唤起学生的想象,获得美感。这样的学习过程,集视听效果于一体,诵读首先是欣赏声韵之美,然后是享受形象之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色之妙。

《乡下人家》开头一段就说乡村农家小院的景致可“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农家小院的景致可爱在哪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1.以动写静,品味出生机勃勃

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瓜藤的生机勃勃,我设计了幻灯片: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这一“攀”一“爬”是以动写静,把这静静的藤蔓写出了动态感。

我让学生两读。一读读出“攀”、“爬”的重音,让学生感悟到藤蔓奋力向上的长势。

二读让学生想像你“攀”我“爬”,我爬你攀得争先恐后的情景。

学生在诵读之中感悟到了藤蔓的勃勃生机。

2.重字叠音,品味出郁郁葱葱

这一段中还有一句写藤叶用了“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长长的”与“绿绿的”从字面看也无非是很长很长和很绿很绿的意思,然而这里将“长”与“绿”重叠使用,从声音上有美的韵味,从形象上能使人想象到藤叶的茂盛。我又设计了两读。一读读出“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的重叠的韵味;二读让学生想像那茂盛的情景,用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来。学生体味出了“茂盛”、“茂密”、“密密层层”、“葱葱茏茏”,从而获得了郁郁葱葱之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3.颜色映衬,品味出色彩明丽

在学生感悟瓜藤郁郁葱葱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话:“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指导学生对读这一句前后两部分,用“衬”字激活学生,让学生眼前突现郁郁葱葱的藤叶与青红的瓜,顿生色彩明丽之感。

农家小院的一架瓜,就有三美:勃勃生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美得那么自然,那么淳朴,远比那人工雕琢的“石狮子”,孤零零的高耸的旗杆美得多。这是通过咬文嚼字感受到的语言之美。

二、想象画面,体味情境之美

要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非要在想象的境界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不可。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使学生获得美感,必须把包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蕴含着作者情趣的画面──意象,让学生从意象中体味文章无尽的情趣的过程中获得美感。

1.初读,整体感知

欣赏一篇美文,首先要整体感知,因为“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乡下人家》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最为独特。“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学习这一段时,我先指导学生诵读,边读边想像乡下人吃饭的独特之处。读过这一段,学生眼前大致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红霞映红西天,微风轻拂,倦鸟归还。乡下人家在庭院中晚餐。

在整体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幅水彩画,画面开阔,色彩明快;这里充满大自然的和谐及乡村的乐趣。几遍诵读让学生掩卷回味,道一声“太美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就达到了。

2.领读,想象情境

作者在文章中所描绘的形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创造出来的意象。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蕴涵丰富的语言含英咀华,唤起对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感受到意蕴美。

学习语言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其中领读是能使形象的语言幻化成完整的情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学生在整体感知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情景后,如果只讲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文中用了一个“天高地阔” ,让我们体会到了辽阔之美,而这种辽阔并不空洞,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出那种意境的。于是,在这里我设计了领读:

全班齐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师领:“你往远处看──”

学生齐读:“天边的红霞”

师领:“吃热了,你解开衣襟感受那──”

学生齐读:“向晚的微风”

师领:“往天上看──”

学生齐读:“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

在这样的过程中,在方位的变换中,学生悟到了“天高地阔”的辽阔感。“红霞”、“微风”、“归鸟”又产生了和谐的画面感。学生在理解“天高地阔”的吃饭形式的同时,也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画面的想象。

3.联想,步入意境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象的产生有时要借助于联想,联想越丰富,意象就越深远广阔、明晰。“当你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同样,当你觉得一段文字美时,也会唤起你甜美的联想。浮想联翩又带领我们步入意境,在美好的意境中体味情感。,

在领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步入情境,进一步体会乡下人家晚餐时的独特之处,感悟其中的诗情画意。我向学生提供描写晚霞的诗句“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写微风的“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写归鸟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然后再次设计领读。

学生齐读:“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老师领:你往远处看──

学生齐读:“天边的红霞”。

一名学生读:“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老师领:你解开衣襟感受那──

学生齐读:“向晚的微风。”

一名学生读:“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老师领:你抬头往天上看──

学生齐读:“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一名学生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感受诗情画意,受到美的陶冶,体味到了语言的美感。

“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像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引领学生在这种交替往复,又层层深入的过程中欣赏语言,体验美,是一种多大的享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文之美

文学源于生活,所以学习语言也是离不开生活的。阅读时,语言文字能唤起我们的想象,那些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体味其中的情趣。在我们理解品味语言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品味着生活,使情感得以陶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1.此境有声,还它一个声韵之美

《乡下人家》描写鸡群觅食一段时这样写道:“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读到此处,定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会由母鸡“率领小鸡觅食”,公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唤起声形并茂的生活画面,填补文中的空白。我设计了学生边读边想象,想一想,母鸡在率领小鸡觅食时,说了什么?小鸡又说了什么?公鸡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时又会说些什么?学生边读边体会,想到母鸡也许会说:“咯咯咯,咯咯咯,这里有食物,孩子们快来!”小鸡也许会说:“叽叽叽,叽叽叽,妈妈,我来了!”公鸡大概会说:“有我在这里护驾,看谁敢欺负我的儿女!”这样一读一想,使学生感悟到,原来这是多么幸福、和睦的一家啊!体会到了母鸡与公鸡之间的和谐,母鸡对小鸡的关爱。

2.此意混整,还它一个朦胧之美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即使一个镜头,一种情境也不是一事一物所能表现出来的,它是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出现的。而这种情境用言语表达出来,读着就显得零散。再如果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理解,一句话一句话地去体会,就将情境完全打散了,根本体味不出语言的美来。所以,在品味语言时,让它还原于生活,将想象揉进去,意是混整的,就还它个浑然一体。

《乡下人家》描写“月下虫鸣”一段“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境啊!月夜清幽,虫鸣轻柔,农人甜睡。如果逐句理解,会破坏这种意境。于是,阅读中引导学生由纺织娘的鸣声想像这月夜的美,用语言描绘出来,“天空中一轮皎洁的圆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

老师领:辛苦一天的人们要入睡了,纺织娘便唱起歌来:

女生齐读:“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学生齐读:“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这样的过程就把散碎的语言完整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这人与昆虫之间也是那么自然和谐。

3.此境恬淡,还它一个悠然之美

农家生活总给人以朴实自然之美,学习本文时,也就让它似真似幻,让语言与情境自自然然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感悟那份恬淡之美。

此篇课文中,描写“群鸭戏水”一段:“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此时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课上,学生随口吟诵“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怡然自得的鸭群便悠然出现在眼前。多么恬淡的画面。后文,“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为什么不吃惊呢?学生异口同声:“他们都习惯了。”这人与动物是这样的自然和谐啊!

总之,就《乡下人家》一课,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又产生了对农家生活情趣的向往,随之爱起散文,好起读书。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编辑短评:我教<乡下人家>》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设计,这种景美、文美的文章就应该让学生在读中细细体会、生发。思路清晰,设计流畅。(熊宁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