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2 19:00:40
|
只看该作者
——《白鹅》第一课时的教后反思
《白鹅》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前三段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抓住特点写动物的方法,体会白鹅的高傲和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有幸迎来师父和陶老师的听课指导,有很大收获。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全篇课文我重视字词的理解,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可是学生的理解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了,反应没有平时上课活跃。如果能结合段、篇,理解会更加深入。
第一段: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是我提炼的赏析点。“伸长脖颈”和“左顾右盼”是我设计的语言品味点。问题是“从哪些词语看出白鹅的高傲”结果表明,学生时找的准的,也读的好。如果换一个问题:“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白鹅高傲的,白鹅高傲体现在哪里?”学生会说“刚来作者家里,伸长脖颈、左顾右盼体现高傲”,再让学生学一下白鹅的动作,那么体会就更充分了。而且要体会“好一个”的语气中的那种赞叹之情。最后设计一个整段的朗读设计,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但是我把这段放在最开始的概括课文段落大意的时候。问这一段的过渡段的作用。学生能发现,但是印象不深刻。那么,改成在这一段设置问题:“课文下面从几个方面说白鹅骄傲的呢?为什么在这段才开始说白鹅高傲”,从而了解“引子——总起——分写”的文章结构,让学生注意。课文是由第一段的“姿态”,引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去写的。体会“更”字的作用。白鹅还没开始叫、走路、吃东西,作者就已经感叹他的“高傲”了,实在是一个高傲的动物。那叫声、步态、吃相要怎样高傲的,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
第三段: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这一段,我依然让学生找,从哪些词语看出白鹅叫声高傲。学生找出了词语,但是对有些词很陌生。比如“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可以分步理解:1.先找出白鹅音调的特点“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厉声呵斥”,厉可以看做是“严厉”。这样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来理解就好多了。“嚣”可通过字形理解。很多口,说明很大声音叫,大声喧闹、吵嚷。2.作者接下来做了一个比较,和谁做比较?——狗。狗看家护院是怎么叫的?——有生人来就狂吠。鹅是怎么叫的?——有生客来就严厉地警告,不容侵犯。最重要的一个赏析点“甚至”,连篱笆外有人走路,不比较,他也要叫,时时刻刻伸着警惕的脖子到处示威,真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第四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我设置的问题是“先请出了哪个动物”,并让孩子做鸭子和白鹅的动作。比较“局促”和“从容、大模大样”,教后表明,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两组词的意思。而且学生概括能力也没有形成。做一下修改:1.先让学生找出鹅步态的特点是“傲慢”。2.说一说从哪两方面说鹅的傲慢——步调、站姿。3.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净角出场的气派。“从容”就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并且让学生请出词典来理解“从容”本来的含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用在这里指白鹅步调,就是走路的节奏缓慢、稳当。四平八稳就像唱戏的大花脸。让学生调动一下看戏的经验。或者看一段花脸出场“框册框册”的节奏,也许他们就会理解的准确一些了。3.“常”、“非但”、“竟”都说明鹅站姿的傲慢。真是一只高傲的动物啊。但是又看出作者对鹅的一种深深的喜爱。他不“局促不安”,而是很“从容”、“大模大样”。他的高傲都体现他的与众不同,有一种鹅独有的尊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