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年的树》优质课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7:21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反思

赵瑞华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它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虽然朋友已逝,但是友情永存,诚信永存……这个让人有些伤感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

    文章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认为语文应该充满人性的光辉,课堂教学是经受真善美的心路历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绪体验,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世界里卓有成效地遨游,让他们的人生因语文课而精彩宜人,深刻和美丽十足!

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用多次换角色的方法来朗读,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这样,渐渐地,学生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煤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我们是好朋友,我很想念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的友谊永存”有的学生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课文学到这儿,我想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对谁说),就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并进行了交流。有对大树说的、有对伐木人说的,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针对交流的情况,我及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文中的鸟儿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二是文中的树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看到问题后,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由于同学们已经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至深,所以,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围绕在“热爱朋友,遵守诺言”方面;但对第二个问题给的答案却不够准确。于是,我做了简单的提示:文中的这棵大树,经过几次“磨难”后,鸟儿最后只看到的是煤油灯的灯火。它的不幸就像我们平时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还没等我的话说完,有几个同学就接上了话茬:“照亮了别人。”听到学生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他们理解了,也体会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因为,我认为教学生做事的前提是应该先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始终要重视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7:47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都不难,“桩”和“燃”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应、厂、音”这三个字,大部分学生平时都已经认识了,难是难在“应”的后鼻音,“燃”容易和“蓝”的读音混淆,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关注的。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9:01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反思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后,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能说出课文中要讲的道理,感觉他们都会了,自己就不用把重点放在讲课文内容上了,有点浪费时间。

  这节课觉得自己中心不够明确。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写法,情感的表达,训练说话,体会学法上面。

课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画重点句,写感想时,不知道该如何读,如何画。应该说课文还不懂,跟不上讲课的节奏。

唉!都是自己上课的思路不够清晰,尤其是课时目标不够明确,所以上起来一节课啰啰嗦嗦,一节课都在上,却没有重点。真浪费时间啊!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写得很感人,昨晚自己把课文又重读了几遍。反复地在想,究竟要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能感动吗?课文有什么地方感动我了呢?我要怎么讲学生才能明白这深刻的道理呢?这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忽然记起自己在网上曾看到过的一句话:要想感动学生,就先感动自己。是呀,先试着感动自己吧!

  吸取了昨天上课的教训,今天这节课就直奔重点。围绕这课文的四次的对话来讲。先教学生读鸟和树的对话,说自己从这些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自己的想法,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后,自学后三次对话,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学生静静地在自学着,我在旁边观察这着,及时点拨。比如能抓住重点词的,能写出看法的,我都口头表扬。这样一听到表扬,其他学生就跟这来做了。望着他们,自学得非常认真。

  该体会了,由于他们的不自信,举手的并不多。反复的鼓励,提示,终于他们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大家讨论得很激烈。带着体会来读课文时也声情并茂。我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

  最后,我把课文的落脚点放在了鸟儿两次对灯火的“看”上。我说:“同学们,鸟儿望着灯火,它的心情怎样呢?会对树说些什么呢?”因为有之前的铺垫,学生跃跃欲试,回答的特别动情。感受完第二次鸟儿对灯火的深情对看,该收尾了。我把结尾放在对整篇课文的感受上,请他们再读课文,想这是一片什么样的故事?大家都能说很感人。于是我顺势就问:“谁感动了你?”“是鸟儿”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谁来说鸟儿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我问。这下他们七嘴八舌,回答得很起劲,但都能回到鸟儿的守信和友情的珍贵上。有的学生特别厉害,说出的话和名人名言一样有哲理。这是我所想不到的。

  叮铃铃,下课了。这节课我终于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以前常常批评学生不会感悟,上课不动脑子,看来还是自己没有引导好啊!看到他们的进步,我真的很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9:23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0
推荐《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它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虽然朋友已逝,但是友情永存,诚信永存……这个让人有些伤感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

      课文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

  3. 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9:38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听课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8:49:47 | 只看该作者
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年级组的语文教研活动,聆听了昌盛园小学王淑阳老师的《去年的树》一课。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师确定了一条一元带多元的情感主线: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其它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 、学生、 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 角色对话、 演读体验、 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的真诚对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王老师以读促悟。抓住三个主要场景,分别是鸟儿和树告别的场景,鸟儿千辛万苦寻找大树的场景和鸟儿对着灯火给树唱去年唱过的歌的情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学生在朗读时,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组织者、 引导者,更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而感动。而更为作者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而震撼。小鸟的那份执着和忠贞,友情和诚信,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教师一遍遍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动着自己。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情感就丰富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语文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统一了。

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教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①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②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教师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写写我想对(     )说(       )。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便有话可写。

总之,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23: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