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蟋蟀的住宅》优质课教案观摩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37:58 | 只看该作者
《蟋蟀的住宅》课后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一文,我多次教学过,也曾多次观摩过同行们的教学。尽管文字浅显易懂,教师用心良苦,但是,学生对蟋蟀洞穴的认识总是浮于表面——对蟋蟀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挖掘技术的专家”这一层面,他们很难透过这一切去进一步感悟它那可贵的精神。学生理解隔靴搔痒,课堂教学浮光掠影,我总觉得这是莫大缺憾。然而,不少同行却认为,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恰恰体现于此。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模糊”与“清楚”的关系作一番深层剖析。“雾里花”“水中月”固然别有一番韵致,但这种别样的美感体验何来?我认为,一方面建立在已有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认知基础之上,犹如行书之于楷书;另一方面与平时惯有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看事物习惯相形见绌而形成,犹如山珍海味之于家常便饭。一言以蔽之,“清楚”是要求,“模糊”是情怀;语文教学需要适度模糊,但更需要更多清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模糊教学”,更不能将之视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浅尝辄止的理由。教师的重大责任就在于,为学生的心灵开启一扇发现美欣赏美的窗户,使学生在徜徉于书山文海的过程中,畅游天南地北,通晓古今中外,与高尚为伍,与美好对话。那么这扇窗户如何开启,上述案例中所运用的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储备,值得我们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38:18 | 只看该作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38:40 | 只看该作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主要是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造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文条理十分清楚,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方法,先写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是自己慎重选择好住址,一点一点挖掘的。然后,从内外两方面来写蟋蟀住宅的特点,最后,从三个方面写了蟋蟀是怎样精心建造住宅的。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语言生动形象,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蟋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上新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课文读熟,并且批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把找到的语句用简炼的词语概括出来,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问题: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1)动工时间(2)怎样挖掘(3)不断修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示意图,师生进行评议。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拟人的手法应用非常完美,可让学生找出有关词语,如:专家、主人、大厅等。通过教学,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精心建造住宅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同时,画示意图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后,也发现了一些教学设计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的词语时,由于没有组织学生讨论,部分学生存在找不准,找不全的问题。在画蟋蟀住宅示意图时,老师应在此项任务前将有关住宅的结构问题讲解清楚,以让学生有明确了解,部分语句如“不肯随遇而安”和“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学生理解起来颇为困难,老师要注意分析讲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探索。事先要估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适当点明要点,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39:01 | 只看该作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恩施市实验小学 李荣珍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的创造性说话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学生自己总结的板书绘声绘色地介绍、讲解,把蟋蟀的样子和洞穴的特点都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儿童天性好奇,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恰当的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人失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面对此种结果,我静下心来寻找根由。是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1、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我并没有认真地落实。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教师寻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2、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我利用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3、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一些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1: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