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11 17:27:20
|
只看该作者
《爬山虎的脚》的评课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本文语言朴实,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描述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小卫老师的这堂课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卫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卫老师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具体的。教学时,卫老师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卫老师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出了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小节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卫老师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卫老师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1、画一画,形象又具体
当学生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从“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卫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了的只有叶子没有脚的爬山虎的图,让他们根据读文后的理解用画笔给爬山虎添上脚。然后选一些画面展示,全班评议。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演一演,感受更真切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卫老师没有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而是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
“画一画”、“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卫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接着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最后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