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席:从双方辩友精彩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问题认识之深,也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深刻的思想和缜密的思考,令我们折服。接下来我们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自由辩论,让我们给思想一片蓝天,让思想尽情地翱翔!(掌声)
正方一辩:刚才反方三辩说,识字教学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探究性的识字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我的名字”的识字活动,让孩子们研究一下自己的名字的来历、名字背后的故事,然后在教学过程当中小组交流名字的故事,通过小组交流,孩子提升了对自己、对同学名字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汉字,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学习汉字的效率,短短的一节课内让孩子们快乐地识记了近两百个汉字。试想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孩子一个一个地识记这些汉字,能有这样的效率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有兴趣的话,那么,如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较长,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中期和末期,学生没有了兴趣该怎么办呢?
正方二辩: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怎么会没兴趣呢?刚才反方一辩说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小学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就可以不做,那么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没有人规定他们去做,为什么“四大发明”却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中国人的自豪呢?(大笑,掌声)
反方四辩:比如我们研究动物,可以到动物园去研究,那么如果我们去研究太空的星体,难道我们真的要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中研究吗?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如何解决学校研究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正方三辩: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一定亲临现场去研究,难道“神舟五号”的成功是科学家们到太空去研究的结果吗?(掌声)
反方二辩:通过对方辩友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前程似锦,光辉灿烂,但你们如何来解决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正方四辩: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评价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坚持努力尝试这种全新的方式,并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并解决包括评价在内的所有问题。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解决不了就不去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呢?(掌声)
反方四辩:改革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效率。请问对方辩友: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可能只是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结果,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成比例吗?在我国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这样的学习方式值得提倡吗?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未免太功利化了吧!不要忘了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小学生!我们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研究的结果,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是否具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这对于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么的重要!(热烈的掌声)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注意,在目前,考试还是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你们认为面对花时间进行考试根本不涉及的研究性学习和花时间掌握考试必备的书本知识这两个选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会选择什么呢?
正方三辩:不错,他们一定会选择后者,但是这个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正是因为传统教育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整体统一轻个体发展的日益突出,我们有志于教育的工作者才试图改变这种现状。虽然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部分教师和家长的选择,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这种错误的选择终将会改变。我们相信对方辩友在不久的将来会改变你们的立场,成为我们的盟友。(笑声,掌声)
反方一辩: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比如绘画、音乐、科学等各方面的素质,这样岂不是和各个学科的教学有所重复和冲突。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正方四辩:我方认为并不冲突,学科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学技能,而研究性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了把这些技能用于实践的舞台。学和用肯定不是同一个概念,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用比学更有价值。(掌声)
主席:刚才双方辩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滔滔雄辩犹如江水绵延不绝,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令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下面我们还是来听听反方四辩的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主席、对方辩友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对“小学阶段不宜搞研究性学习”这一观点已毋庸置疑了。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全国上下盛行“研究性学习”之热、盛刮“研究性学习”之风的今天,我方提出这一观点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似乎是与现今教育改革的现状不协调,似乎是在给某些人泼冷水。但是,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必须唯真、唯实,切不可为了迎合某些人而人云亦云,逢场作戏,否则就是伪科学,最终会害了学生,害了教育,害了社会。无论是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研究性学习本身来看;无论是从教育的本体来看,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小学阶段是不适宜搞研究性学习的。
第一,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宜搞研究性学习
首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能进行“研究”的高度。研究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的,它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活动。专业性很强,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而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很少,尤其是能从事某项研究的专业性知识就更少了,再加之研究的方法欠缺,如何进行研究?抛弃基础,搞所谓的“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将导致基础的崩塌,养成不切实际的浮躁心态,甚至是假研究、假成果的伪科学。纵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学生成果甚至教师成果,这样的现象还少吗?其次,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对研究性学习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而研究性学习则更多的需要学生抽象地、理性地去分析、判断、推理,这就违背了小学生的思维规律,是一种“扬短避长”的扼杀性的教育。“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让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外,都要“带着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岂不是让他们始终处于身心不得放松的疲惫状态?岂不是忽略了儿童“好玩”的天性?长期下去,爱学习的学生恐怕就不多了,还谈什么研究!再次,小学生的行为能力也不允许小学生搞研究性学习。要搞研究性学习,就得去调查、观察、考察,而小学生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弱。据报道,某校一小学生为了研究青蛙卵是如何变为青蛙的,到河边收集青蛙卵时,不慎落水身亡。难道还要这样的悲剧重演吗?
第二,从研究性学习本身来看,小学生不适宜搞研究性学习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把知识看成一个个的“点”,把文科也理科化,信奉举一反三思想。如,以为精讲了几篇课文或几个语法题目,学生就可以由此及彼地掌握所有语言现象了。“讲深”“讲透”“读书求甚解”等现象,就是这一思想在语文教学上的集中体现。殊不知,文科,特别是语文,恰恰是要“举三反一”,通过广泛阅读,持久积累,以达到厚积薄发之境界。求甚解则畏读书,畏读书哪还有解?其次;目前,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无论是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各科课程标准,对此都是寥寥数语加以概之,我们现在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也是国内抄国外,小报抄大报。因此,研究性学习用于小范围的实验尚可,但如果把一套不成熟的理论用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小学生身上,这本身就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第三,从教育的本身来看,小学阶段不适宜搞研究性学习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是“立人”。“立人”的前提首先是要打造“精神”。这就是我们以往所忽视了的“人文精神”“人本思想”。离开了精神,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还谈什么“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恰恰更注重“工具性”“实用性”,而导致“人文性”的流失。另外,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去享受前人留下来的精神食粮,何必还要去重新探索?每一项知识都要学生重新研究探索出来,现实吗?可能吗?难道要每一代人都要经历从猿猴到现代人的演变过程吗?
第四,从社会需要来看,小学阶段不适宜搞研究性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能力表现为多种形态,研究性人才只是人才中的一种,毕竟只有少数,而社会更多的则是需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从事各种具体“操作’的人。如果在小学阶段就搞研究性学习,将来都从事研究性工作,其他工作谁来承担?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小学阶段不宜搞研究性学习。(热烈的掌声)
正方四辩: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但是很显然,对方辩友并没有能够从本质上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而只是一味的在他们自己所定义的“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之内一再强调从规范性、科学性的角度说小学生并不宜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我方观点,我们认为,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倡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小学生完全能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媒体融入生活的今天,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广泛,因此他们完全有条件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研究不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也想并且也能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关键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对方辩友所强调的学生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定位,体现了新课程精神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产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给不同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控制性地位受到了挑战,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和协同者。
因为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常常可能会遇到困难,受到阻力,或者希望改变自己原来的学习任务,修正自己原来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原来的学习方式,甚至还会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想法或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或帮助。二是教师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如果说在学科的学习中,是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的话,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就可能是让一个无法充分准备的教师去面对一群经过充分准备的学生。三是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教师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是一个说一不二的裁判。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这种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一位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老师这样说:“当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提出大量的信息资料时,班级的气氛极为活跃,各种各样的争论让我这个老师感到束手无策,但是我能感受到学生由以前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无论是在情感还是效果方面的巨大变化。根本没想到学生会研究这些问题,并掌握了如此大量的知识。”显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
三、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解决问题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自己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大大拓展,从课堂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且,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加,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和练习,扩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
二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新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载体。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学生的看法,重新认识学生;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三是有效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尝试,为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得学校课程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单一的、只有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的状况,从而丰富了学校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为我国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补充了新的血液。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根本目的。所以,我方认为小学生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
主席:对于今天的辩题,双方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正方四位老师抓住研究性学习促进孩子个体发展这一基本点,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有理有节,更趋于理性化;而反方四位老师则从主.客观条件准备不足和教育资源稀缺这两个关键问题,频频向正方发起攻势,情感充沛,撼人心弦。通过今天的辩论,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辩论者深邃的思想和精彩的口才。谢谢!(热烈的掌声)
互动对话
问: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和收益者,我是正方的盟友。我想请问反方老师:你们以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价值性来要求小学生,并且认为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不能搞研究性学习,是否要求过高?
反方二辩:我们认为这不是要求高不高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和严谨态度。虽然我们可以像正方辩友一样降低小学生搞研究性学习标准的要求,但是正确的意识和严谨的态度这一点绝不能忽视。孩子的研究往往是随意性和突发性的,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研究”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看法呢?如果将来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样的认识和看法又会对他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呢?我想这是不言自明的。谢谢!
反方一辩:而且我们的态度还来自于对现实情况的冷静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发达,教育资源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恐怕还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全体受教育者身上,而不能无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搞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谢谢!
问:我想问正方的老师,你们提倡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究竟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有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出来的结果往往毫无意义,这是否有流于形式之嫌呢?
正方四辩:研究性学习给孩子带来的首先是个体价值的充分体现,让他感觉到他也可以去尝试着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成天跟着书本转,跟着老师转。其次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探究的意识、思考的精神。这是他们将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并不看重孩子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个结果没有意义),但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真的培养了意识,自己去亲历、去实践了,我们认为都是有价值的。谢谢!
专家点评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大家好!刚才正反两方辩论得十分激烈,也十分精彩!正方辩手认为小学阶段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反方辩手认为小学阶段不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知识储备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太费时,没有这个必要。正反双方真可谓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首先,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人从小就有探索问题的本能。大家不是看到小孩子常常拽着大人的手问这问那,有时甚至能把大人问烦、问倒吗?这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有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本能。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顺应了人的求知探索规律,也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专家学者的奇思妙想,心血来潮。第二,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它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家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服务于经济基础。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师带徒式的个别接受式学习;工业社会需要大批技术工人,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集体接受式学习方式;当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必然呼吁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第三,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它超越了学科的视野,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生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今天我们辩论的话题是“小学阶段需不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阶段”这一前提,我认为就特别应强调这一特定阶段操作的“度”了。从哲学的层面讲,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度”的,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论。那么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好哪几个关系呢?
第一,“研究性学习”应防止成人专家化倾向。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毕竟是6-12岁的孩子,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研究条件有限,研究能力有限,只能从孩子们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的事情中选择研究话题,不必像专家搞科学研究那样,有严格的选题、论题和结题程序,以免挫伤孩子的研究热情和兴趣。
第二,“研究性学习”应该防止学科化倾向。我们前面讲了,“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由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缺乏课程的权力和意识,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材,因此很多教师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化的倾向。甚至市场上出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书籍,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时应特别注意的。
第三,提倡“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方式,它的优点是信息传递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较多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要在10多年的学习阶段,把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接受继承下来,离不开“接受式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强调问题意识和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可以这样比方说,“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要的是两者比翼双飞,并驾齐驱,而不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最后,我总结起来说:小学阶段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但应是小学阶段的小研究、小发现、小探究。一句话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姓“小”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