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孔标:课外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可以肯定地说,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人必读的书目是不存在的。可能有些读物更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专家有心把它们遴选出来,为漫游在书海中的学生做个指引,那也未尝不可。我个人认为,高品位的优秀读物不应局限在文学的范围,应该包括所有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各类正规出版物。2002年,我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观摩了一节五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我发现18个孩子手中拿的书全不一样:有的读《贝多芬传》,有的读《世界古代史》,有的读《宇宙奥秘》,有的看《世界武器》杂志……我不解地问老师:“学生读的书都不一样,这样的课外阅读你怎么指导?”老师说:“我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书,培养他们特有的读书风格。”我还是不解:“那学生之间怎么交流?”老师说:“他们有交流欲望时候,我们再组织交流,譬如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书,或把书中的精彩内容念给大家听。对我来说,孩子们很有兴趣地看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这些书都是用英文写成的,这就足够了。”美国老师对孩子就是那么宽容!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老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喜好。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看图画书是不好的。其实,好的图画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有一套图画书《爸爸小时候什么样》《我也会当爸爸》《大人都是猫咪》等,孩子非常喜欢,也非常有意思。可惜这样的图画书国内出得太少。孩子们喜欢看童话,喜欢看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喜欢看充满幻想的科幻小说,喜欢看情节紧张的侦探小说,都是很正常的。他们就在这样的阅读中一点点长大。让孩子过早成熟,过早把阅读成人化,只能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另外,我也不太主张把课外阅读当作一项硬性的任务,由语文教师实行课内课外“双轨运行”,规定每天看多少书,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等等。部分不爱好语文的学生,只要能把课内的学习内容基本完成,课外少看几本书,少写几篇读书笔记,又有什么关系呢?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多元选择,学生业余爱好也是多种多样的,允许孩子把课外阅读当作可以选择的业余生活方式。如果通过语文教学,大多数孩子把课外阅读列为消磨闲暇时光的首选,那语文老师真是功莫大焉!
郭莉萍:最近寄到本刊稿件中想象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稿很多,偶尔参加语文教学研讨会,也会发现教师特别喜欢上想象作文课,我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原因。
柯孔标:这种现象我也发现了。去年全国小语会召开的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半数以上的观摩课是想象作文课,有些课的教学要求是教会孩子写纪实作文,老师也要孩子发挥想象,写成童话样式的作文。我在评课时,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作文具有双重价值:工具价值和审美价值。生活中作文经常以记录工具的面目出现,如实描写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如:气象预报、病情记录、审讯笔录、新闻报道、实验报告等。这些应用文都要求人们表述准确、严密,让人们一看就明白,不引起歧义。实际上,学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如实地把一件事情、一样事物、一个想法写清楚,也是非常难的。但有时作文就是生活本身,或者说写作文是对生活的审美。社会越发展,人们越来越离开大地母亲,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孤立和隔离,人们越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和情感的归宿,写作是自我完善、美化生活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人工修剪”,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心中的理想生活。想像作文就是通过虚拟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感。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在现代社会,作文的工具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可偏废。因为课程标准颁布后,作文教学专家一直提倡作文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一线老师误以为,能上想象作文课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标志,无意中就比较忽视纪实作文和应用作文。
郭莉萍:您的意思是,纪实作文也很重要,甚至比想像作文更重要。
柯孔标:是的,我是这个意思。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是两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功能的作文形式。针对过去忽视儿童内心世界,忽视儿童想象力培养的状况,目前多研究一下想像作文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说,想像作文和纪实作文也有许多一致之处──都要求学生“真实”、“自由”地表达,不过前者要求“情感表达”上的“真诚”,后者更多指的是“客观描述”上“真实”。无论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写实和想像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在一次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曾经对100多名与会者作过调查:“在座的各位,高中毕业后写过一篇以上小说或散文的,请举手!”举手者寥寥,不到百分之十。要知道,参加那次会议的都是语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这些靠语文“混饭吃”的人群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社会上的芸芸大众了。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实是想象的基础,纪实作文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常用的作文技能。义务教育要让每个学生能学会写作文,写人人有用的作文。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用平平常常的语言把一件事,一样事物写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郭莉萍:什么是“平平常常的语言”?
柯孔标:我说的“平平常常的语言”,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白话”。我始终认为,小学生作文就是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譬如,让三年级的孩子写《我的爸爸》,有个学生这样写:“我的爸爸叫德望,今年38岁,是个木匠,长得很瘦,性格很暴躁。有一次,我数学考试不及格,爸爸二话没说,给了我一个巴掌。我恨死他了。爸爸说,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读不起书,希望我好好学习,为他争气。我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原谅他了。”很多语文老师看了,觉得不过瘾:爸爸瘦成什么样,能用比喻句写就更好了;爸爸怎么打你的,打在什么地方,当时你有什么感觉,最好能写得具体形象一点……这样的作文最多“及格”,但要我说这就是好作文,真实、规范、表现了父亲的无奈和儿子队父亲的谅解,应该打“优秀”。“形象”“生动”“感人”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要求,就连语文老师自己也未必能达到,刚开始学习作文的小学生自然望而却步。过高的语言要求往往打击孩子脆弱的作文自信心,所以,我主张,在小学阶段大力提倡学生用大白话写作文。
郭莉萍:常听老师和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天天“两点一线”,他们拿什么来写作文啊。言下之意是,学生生活单调、经历贫乏,是导致作文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柯孔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近现代很多作家和思想家,他们日常生活都是非常封闭和单调的。生活只是为作文提供素材,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才是写作文的基础,生活体验与生活经验不是正比关系,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不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况且学生要把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还需要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和转换过程。学生作文水平差是一果多因现象,生活单调贫乏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是,作文和生活脱节,缺少作文的动力。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年我在一个山区挂职锻炼。某日,一个语文老师对我说:“去年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讨厌春游回来写作文。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还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只要写点与春游有关的文字,都是作文训练。”这位老师按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在写作文,他们是在用文字帮助完成一项活动──作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春游前的系列作文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坏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总之,我认为作文和生活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让作文回归生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不二法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更要教会学生用作文表现生活,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让作文成为满足学生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凭借。
郭莉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柯孔标:有机会与大家交流观点,我也很高兴,谢谢您。遗憾的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很不深入,更没有丰富教学实践经历,因此,所谈内容仅仅是“我认为”有一定道理的感悟和体会,其中定有许多谬误,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