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热点讨论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让新课堂沐浴在人文的阳光下



浙江省绍兴县漓渚小学 叶燕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倡导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课堂上,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鲸的知识竞赛活动。我们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读多媒体信息资料时,听的听,记的记,写的写,说的说,分工明确,纪录翔实。竞赛时,学生们兴趣盎然,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情感上的支持,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的表现吧!”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

在一堂语文活动课上,一位学生朗诵了一首台湾省小姑娘张金妹写的小诗《梦》:“梦像一条小鱼,来回地游着,想去捉它,它已经溜走了;梦像一朵白云,来回飘着,想去摘它,它已经被风吹走了。”听完后,台下的小朋友全都高兴地拍起手来。

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说:“这首诗的作者和同学们一样大,也才8岁呢!你瞧,她把梦写得多有趣呀!你们敢和她比一比吗?”学生的眼睛霎时亮起了来,灵感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

“梦像一个魔术师,你想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

“梦像一片雪花,你想去捧捧它,亲亲它,它已经在你的手心里融化了。”

“梦像一部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可是你想看的时候,它却演完了。”

“梦是影子的好朋友,影子白天陪着我,梦晚上陪着我。”

真可谓精彩纷呈。

“有没有跟他们都不一样的?”老师按捺住心头的激动,还想让他们把思路再拓宽些。

这时,一位习惯于逆向思维的男孩缓缓站了起来,他说:“我想说噩梦。噩梦像一枚定时炸弹,你想把它丢远一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另一个男孩说:“梦就像我,是一个不长记性的孩子。”

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帮他们冲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后,他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在熟读课文《月亮湾》之后,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四、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学习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有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一: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恩,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断二: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或许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穷,但是他一定要靠钓鱼充饥吗?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间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

生:老师刚才介绍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败,导致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心里感到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也很久了,想亲人又不能即刻团聚,因此感到孤独。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孤傲的人。

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有学生提出“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钓鱼”时,第一位教师只能与学生交流一点肤浅的认识,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使课堂交流显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同样的教学契机,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效果。透过上述教学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以自己的人文素养,召唤学生的人文意识,将人文关怀渗透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江西省都县城关小学校 曾萍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于都县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长征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公安大楼、福鑫大厦……”“我爸做生意,买了手机。”“我家买了电脑,还可以放VCD呢。”……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女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其实这位女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可见,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8:38:00 | 只看该作者

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



江西省都县城关小学校 曾萍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于都县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长征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公安大楼、福鑫大厦……”“我爸做生意,买了手机。”“我家买了电脑,还可以放VCD呢。”……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女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其实这位女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可见,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子清



近年来,我们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结合,发展素质,培养创新,训练实践能力”的课堂教改指导思想,取得可喜的成效。

一、建立课堂素质教育落实的保障机制

1.制定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把素质教育的六项指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分解到每一年级、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落实到每个学科的每一节课中。

2.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教师备课、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要体现课堂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3.改革课堂教学听评课标准,制定课堂素质教育评估量化体系,特别重视授课时素质目标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动性的发挥及授课形式的生动活泼。

4.重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学校为所有班级配置多媒体闭路电视网络,让投影机、录放机、录相机、电视机进入教室,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5.学校领导,教研组、教科组教师深入课堂听、评课,制定教师课堂素质教育评估计划,提高课堂素质教育管理实效。

二、建立课堂素质教育实施的激励机制

1.引进竞争机制,开展“五佳”评比活动。即每位教师搞一节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在本年段开一次公开课,写一将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论文,上一次学科活动课,做一次说课或课件设计。

2.鼓励教师上各级的课堂素质教育观摩课、试验课,凡取得好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每周四上午开展全校的课堂素质教育听、评课活动,每学年评选总结交流一次。

4.学校教导处联合教研组开展各学科课堂素质教育经验筛选与推广工作,每学年汇编课堂素质教育论文集,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依据。

5.鼓励教师参加课堂素质教育的科研课题研究,凡有课堂教学创新成果给予重奖,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取经。

三、开展课堂素质教育科研试验,构建新的课堂素质教育模式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统一认识。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展开大讨论,逐步统一认识:课堂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用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2.开展课堂素质教育科研试验。先后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思品、电脑、音乐、美术等学科38位教师接受全国、省、市、区部不同级别的课堂素质教育研究课题。

3.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内促主动,课外促自主”教学模式研究将申报国家“十五”课题。这种模式分为六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自读;课上交流;分层训练;评价反馈;课后延伸。

四、实施课堂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明确“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二是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现“两大转变”。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课堂教学要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变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究、自立学习的过程。

3.鼓励“三大挑战”。教师五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4.创设“四多时空”。课堂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

5.提倡“五个允许”。现代教学论的真谛就是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我们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补充完整;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可以举手再问;有不同意见的当堂可以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为,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6.实现“六大解放”。就是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谈;解放双脚,使学生能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找丰富的精神食粮;解放时间,使学生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娱乐。

五、全面推进课堂素质教育,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

我校全面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这些有力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教学新模式”,极大促进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老师们人人都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四十分钟的素质教育最佳方案,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他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求得以少胜多,以精胜繁,改变了过去那种重讲的低效的课堂模式,变换了课堂中的角色位置。在新的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主动探求,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自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做到八会:(1)会自学课文、看书、看插图,在书上划、批、注;(2)会写简单的读书笔记;(3)会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参加讨论;(4)会使用小学生工具书、查找资料;(5)会操作演示学具和简单实验;(6)会收集资料,办手抄报,写黑板报;(7)会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展示自己自学的收获和体会;(8)会简单评价所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应多走出“课堂”



鲁君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则被尘封有形的教室之中;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他们所做一切就是明确大纲的考试内容,吃透教材。这很难让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很难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为挖掘学生固有的天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多走出“课堂”。

首先,走出“课堂”应该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当前素质教育的东风正吹向四面八方,可“狼外婆”的故事在神州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学习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学生考得好自然学校领导对该任课教师也就尤为器重:奖金、待遇丰厚,入党、提干优先。如此,教师焉有不“努力”之理?作为学生也想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评判他们能否接受这种教育的关键就是看他们成绩的好与差,致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过多地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会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而且家长对他们也禁锢得很严,稍有不从,便严加训斥。如此,学生又怎敢越“雷池”半步?学生真是做到了言听计从:想老师所想,思老师所思;非老师所教读不读;非老师所让写不写;非老师所让看不看。僵死的课本,僵死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入死胡同,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以致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所讲的无所不懂,老师没讲的一窍不通──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天性。

那么如何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教学、学习是为什么的问题,或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问题。因此,我们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为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而学习;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这些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教育实践者。

其次,走出“课堂”应该让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之中。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内,但课内不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内也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课堂好比“加油站”,让学生带着加好的“油”再到生活中去检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方法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课堂;从枯燥的课堂学习走向生动的生活学习。切记: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也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切不要忽视了另一半,那就是课外。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刘国正先生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其实,语文学习,不外乎听、说、读、写。听、读是对教材内容的输入,说、写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输出。听的形式很多:听人说话、听广播、听各种录音等,“谈虎色变”讲的其实就是听众的反映,《口技》一文在描述表演者技艺高超时,也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来表现的;而读呢,中国历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描写,可见读尤其是多读的重要性。这里又牵扯到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读什么?我们不妨引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的说法:“占有”,即拿来。至于怎样读?这时候才真正要发挥老师的作用,即指导学生如何“挑选”,如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说的方式也不少,与人谈话、即席发言、集会演讲等;写在这四个环节中尤为重要,如果要写出简单的、普通的一篇文章,可以说具备一般的写作知识就足够了,但要想写出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作品,则非是常人所能及,因此,在这方面的训练要着实下工夫,单凭所谓的“我手写我口”是远远不够的;单凭教师的几点写作方法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单凭名家名篇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到底诀窍在哪里呢?我想,还应该归之为大量的阅读,归之为亲身实践。

因此,走出“课堂”应该是学生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学生被封闭在课堂,封闭在校园,束缚了他们天性的发挥。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有哪一个是封闭在校园里而成名的?李白游历了大江南北,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杜甫更有“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的杰作;王勃在十几岁就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藤王阁序》;夏明翰也只有十几岁便高喊出“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悲歌。这样的例子的确不胜枚举,然而我们的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张扬着自己的口舌,耗费了学生的青春。难道我们不应该走出现时教育的误区,还学生一片亮丽的天空吗?

第三,走出“课堂”应该变单纯的教材学习为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语文仅当作一种知识,年复一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不厌其烦地灌输。课文的例子作用失去了,一篇篇生动的课文被人为地肢解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尤其注意的是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好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即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读的时候,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苏轼诗《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意境很容易理解,如果以此来比语文学习的话,那么一般的教师只能让学生了解山的大貌,知道山上的一草一木,领略不到其中的奥妙,带进去很难将学生带出来,而高明一点的教师却既能带进又能带出,还能从这山望到那山,从而领略到无尽的美景。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做到真正走出“课堂”,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确立这些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他们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谱写出光辉的篇章!

[作者简介]作者,鲁君,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江南大学师范学院 吴格明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鹜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鲁迅曾说:“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