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热点讨论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们的德育,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就提出一个观点,德育,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现在有些人没德性,德性的养成,跟知性的养成不一样。我们现在是用培养知性的方法来养成德性。为什么德育效果那么差?德育大纲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系统性,讲是讲条条框框,言之成理。我觉得这没用。人的德性的养成,至少有三个基本规律,它不同于知性。第一,人的活动,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可养成德性。上午我给孩子们讲玩游戏,很重要。实际上,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家庭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这比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还要有用。为什么?他不遵守规则,他就受到游戏伙伴的指责,他就没有人缘,他就没有游戏伙伴,大家不理他。。一个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别人不理他。《小学教师》中那个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在老师眼里看不起,但在孩子那里,他是孩儿王。他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快乐补偿。没有活动,就没有德性。你在课堂上讲一万遍,孩子都不会听你的。我经常说,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游戏中学到。我经常开玩笑,我兄妹三个,我是哥哥,后面两个妹妹,做家务,扫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亲去分配任务,反正活在那儿,就你们三个人干。我们毫无疑问,民主协商,我扫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但有时妹妹也帮我。什么时候呢,我讲故事给她们听的时候。我说我讲个故事,你们帮我扫地。甚至也讲故事,叫邻居的小孩来帮我扫地。建立威信嘛!尊重权威嘛。但我也知道,她们帮我干活,我要奖励大家──讲故事。当然,有好吃的,我自己不吃,你们帮我干活,给你们吃。吃东西时,小妹妹多吃一点。小妹妹小,谁叫你是哥哥?当哥哥的要保护、帮助妹妹,有这个义务。就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一些东西。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能通过游戏去获得。他怎能形成他的德性?家庭里不能形成他的德性。家庭里只能反德性。为什么?不让他做任何事情,无法形成。他不想吃也拼命叫他吃。我家孩子就很胖。他没有活动,所以我经常说孩子一定要活动。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在教室里是不能培养能力的。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动,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才能不仅培养了能力,也培养了德性,也培养了人文。二要读书。人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只有读书才能找到共鸣,才能上升到理性。孩子们读书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我组织了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包括科学家、院士,选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我们想搞一套真正让孩子们读的书。小学生有十本、二十本的基础书,这10本、20本一定要读,还有一本小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本》。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那里面有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著名的诗歌,著名的唐诗宋词,著名的元曲,精华都在里面。我希望他们能把它背下来。对他们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做人都很有价值。中学生我想推荐100本书,也有10、20本的基础书目,其中有一本叫《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我们学英文的学生好好学学,里面有名言、谚语、诗歌、散文、优秀的文献,也希望大家背下来。你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要用英文写作,这些少不了。教师也应该有必读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中国教师必读书目。还没有人做,我已基本做出来了,我们已拿出了初步成果。下个月开始,将搞一次大型活动。我们在全国发起大讨论,叫《新世纪的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我希望再次征求意见,再次修订书目,在年底正式公布这100本书目,同时公布出10本和20本的基础书。教师培训就应该从这里开始。浏阳市最近做了这样一件事,用五年时间让教师读20本书的活动。今年的四本,一本是苏霍姆斯基的,一本是陶行知的,一本是朱永新的,一本是林崇德的。组织所有的教师认认真真地读这四本书。我想,用五年时间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读20本书,那么,对教师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和一个不读书的学生一样,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的德性的教师。当然,有些人什么书也没读,他品德也很高尚,有一些人,他熟读四书五经,暗地里却搞了不少坏的勾当。当然,个别的案例不可取。但是,在文盲充斥的国度,不可能进入真正的文明。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认真的读书是相当重要的。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在读书。哪个优秀教师说他从来不看书?我有一个博士生,李镇西,成都石室中学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现在还在中学教书,他写的《李镇西教育文库》,其中一本书叫《爱心与教育》,一本《走近心灵》,一本《从批判走向建设》,真厉害,了不起。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令人可敬可畏的。他把能够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都看了,把能够找到的陶行知的书都看了。一个中学老师能把所有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都看了,为数不多,所以他能成才。李老师能成才的重要原因,他自己也承认,他说,我是靠勤奋。他在人民教育上写了一篇文章,讲了他成才的经过,从教育的浪漫主义,走向教育的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的理想主义,其中就讲了他是怎样读书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教育。德性养成的第三个规律,就是才艺。才能的才,艺术的艺。过去,我们过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技能,弹弹琴,唱唱歌,体育特长,如此而已。其实,才艺对一个人的精神的丰富非常有好处。一个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孩子,对德性发展往往有好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健康生活情趣占领,他没有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他没时间沉迷于网上聊天,他没有时间沉迷于不良游戏,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用担心的。我们现在的孩子是远离才艺的时代。我们说现代教育远不如古代科举。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摧残人才,它也是古代应试教育,但古代的秀才,古代的文人,诗书琴画,样样都行。我们现在的孩子都不行了。幼儿园的孩子还学学画画,学学弹琴,但那是冲着成名成家,是我们的家长冲着找回自己失去的童年,把自己不会的东西,让孩子学学。再看到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希望无望,到小学四年级开始,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停掉了。能保持30%的,都不错了。到了中学,差不多是斩尽杀绝了。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在练琴,多少人在学艺?中午我看了我们桃源一中的校报,从第一期2000年4月开始,到2002年3月28日,我发现我们学校的才艺人才不少,我感到这很可喜。我是非常注重这个才艺的。

第三,中国教育缺特色。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现在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我说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历史不承认苦劳,历史只承认功劳,只承认特色,只承认“与众不同,白里透红”,只承认“万绿丛中一点红”,只承认一点红,当然,对于万绿,不能说不重要,但她很容易忽视,很难被发现,很难载入史册。美国《新闻周刊》喜欢对全世界说三道四,去年它做了一件令苏州人开心的事情。它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亚洲唯一入选的城市。很多著名的城市,深圳、大连、青岛、上海、北京都没入选。它选的是一个小苏州。亚洲很多著名的城市,也没有选,它选的是我们中国的苏州。苏州人当然很高兴。不能说苏州是最好的,但苏州有特色。它的特色是什么?它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科技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的古城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它的精细秀美的工作方式,它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它距金融中心、港口中心上海很接近,一个小时的路。很多人把苏州当作投资的首选。世界五百强在苏州建立了180家大型公司,苏州的外资企业聚集了9000多家外资企业,外商投在苏州的外资超过400亿美金,约三千多亿元人民币,我们国家一年的收入只九千多亿。《新闻周刊》也评选过世界上最好的十所学校,我在《我的教育理想》中介绍了这十所学校。你们就会看到,没有一个学校是说我是高考中国第一名,我是高考日本第一名,我是高考德国第一名。在国外,所有考试成绩是秘密。学生只须到各个考试中心去要他的成绩,然后把他的成绩寄到他想上的大学。我经常对我们的有些名牌学校校长说,好学生你以为是你教出来的啊?他在小学、在初中,在幼儿园、在家庭,受到各种影响,到哪里,他都会学习。我说有些校长,你不要得意,你要得意,我把你调到最差的学校去当校长,你还能办出同样的水平,算你本事。有如此的英才到你这里来,你当然要快乐,但你不要忘形,对不对?你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特色。我跟星海中学说,你不要跟别人比。你给孩子们承诺这样几条,我保证你成功。第一,你向家长承诺,经过我六年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说话的本领很重要,不是说吹牛,而是要言之有物,要有辩才,要有口才。那些腼腆的、胆小的孩子送到我这儿来,我保证让他变得落落大方、保证他变得口若悬河,保证他对中国人有一口标准的国语,对西方人有一口流利的英文。第一条你能不能做到?校长说,我试试,我试试。第二,你把我们孩子计算机的本领教好,成为电脑玩家。我说的是电脑玩家,不是电脑专家,因为孩子们还是要玩啊!在网络世界里,能够纵横驰骋,但是不要缺乏自控。第三条,你保证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你让所有的孩子听过100场名人报告。在这里有几百家的公司,世界五百强就有好几十家,你把他们的总经理,总经理不行的话,生产经理,生产经理不行的话,总工程师,请到学校来,精心安排一场星海论坛,实在是找不到人,这个星期,请学生家长,家长里面找,家长里找不到,教师里推,教师找不到,学生里选。保证100场。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听到100场精彩的报告,我相信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好的报告,有时候一场就能改变人的一生。有时一本好书,就能改变人生,何况他听了100场好的报告。这些经理怎样创业,这些公司怎样发展的,很值得一听。不是我们辅导员、不是我们班主任枯燥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创业史。而且你一分钱不用花,他很乐意,他很开心,他还会给你送钱。是的,这些五百强的经理来,不会空着手来的,你请他,他很开心吗!他在培养他未来的品牌的忠诚者。本来你不知道什么是Sony,Sony的老总来了,下次就买了Sony,因此Sony可能会带礼物送给你的学校。真的是这样。我们苏州有这样一个学校,他组织了一个董事会,他学校里的所有的设备,包括几百万元的设备,都是外国人送的。中国人不会白白地送给你,不会主动送给你,但西方会主动地送,越是国外越是主动,但我们学校也要主动找。第四是要读100本好书。你做好了这四条,你不抓升学率没关系。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是不教之教,离开老师还会努力,就是教育的成功。我们有些老师连自习都不放心,还盯着他,这样教出的学生不会有出息的。他自己要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为他担心。所以说,星海要走特色,就要做到这几条。我不知道校长会不会完全按我的要求去做。名誉校长要请我的话,要照我的做。市长最大的痛苦就是有时校长不听他的话。所以碰到王校长请我来,我还是很开心的。一个教育理论家最大的幸福是他的观点,有人理解,有人认同,有人愿意尝试,这也是我乐此不疲,只要有机会就要讲的原因。我在培养我的共鸣者,培养我的理解者,培养我的支持者,这是做一个理论家最重要的。过去,我做理论家,我以为拥有权力,就可以把理论变为现实,现在我知道,拥有权力,不一定能把理论变为现实。当你的思想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的时候,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的时候,不能转化成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时候,真的痛苦,发自内心的痛苦。当然,我很高兴的是,我很多想法,特别是关于特色教育的想法,在很多学校,都在努力试着去做。如我们苏州有一所学校,一所中心小学,这个学校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一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一手非常漂亮的字。他们每天要求教师的好书法带到学校来,要求学生做作业时,都要按照书法的要求来写。我到学校去的时候,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学会写字,父母给了你人生第一副面孔,你无法选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但你们有自己做的人生第二副面孔。这副面孔没有止境。这副美丽的面孔可能会超过你人生的第一副面孔。他的价值、他的效果,可能会影响你的人生。无论是应试答卷,还是你今后从事某一项职业,一手好字,总会让人赏心悦目。尽管现在是电脑时代,电脑时代写字更加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是更珍贵的,所以你的字更值钱。我们有所城东中心小学,所有的孩子都会两种以上的民乐,我给他们写字,说“得天下之英才,而乐教之”。由音乐去教养他,我说你们这些孩子,我很羡慕,我说我这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掌握一门才艺,尽管我会吹吹口琴,但是真正能够上台面的乐器就没有,音乐的一个好处,就是烦闷的时候,弹一弹琴,拉一首曲,令人舒畅。我发现很多领袖都有才能,从肯尼迪到克林顿,从朱容基那动人的京胡,李岚清那娴熟的钢琴,所有的领导,都有一套绝活,今后不知还能不能找到这样的领导。但我希望是多才多艺的,能代表我们民族的品位。我们有一所中心小学,是我的实验学校。所有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写日记。孩子写了六年以后,六年,一年365天,一天一篇,差不多是2000多篇日记,2000多篇日记。把它结集成册,由学校出版社出版,作者本人从封面设计、插图、绘画等进行精选,然后本人保存一份,学校保存一份,对个人、对学校都是一笔财富。无锡的江阴市有一所小学,也在做。它的第一本学生日记集,马上就要出版了。才一个学期,学生的进步,让很多老师感到惊讶。本来很头痛的写作,变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还有一所中学,本来是苏州比较差的一所中学,校长在学校就任的时候,跑去跟我讨论怎么办学。我跟他说,高考升学率,你拼死也拼不上,你把老命拼上去也搞不好。搞特色!要搞特色,要把社会最好的教师请去。所以,他就搞艺术特色。他把社会上最好的音乐、文学大师,包括大学教授,请去给中学生上课。包括体育,也是这样。把最好的体育教练请到学校,全部是社会教练。本校的音乐、体育老师只辅导。结果,现在这个学校是全国重点示范中学。特色教育对薄弱学校特别有效。对我们优秀学校来说,特色也同样很重要。如果没特色,全国那么多学校,《人民教育》为什么就报道你桃源一中?这说明桃源一中通过“以德治校”,贯彻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思想,走在全国的前面。希望你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但我们不要为特色而特色,不要把特色流于形式,不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围绕你的特色。要引起大家对个性的重视。我们最欣赏的是: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校长说的一句话:“合格加特色。”如果都有特色,那也是特色。不等于我学校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特色。如果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特色,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特色,那我想,我们这个学校一定是充满着活力,一定能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一定要鼓励教师与众不同,一定要鼓励孩子与众不同,所以很多苏州的校长、教师都知道,我找到学生的时候,我会问你有什么特长?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又问老师,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现在评的很多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我觉得是特点不突出,他高级比别人高明不了多少,他特级比别人特别不了多少。如果我是这个学校的教师,我一定是不强调你著了多少书,发表了多少篇文章,首先,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特级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特色是什么?与其他的教师有什么不一样?有了这两条,你就可以评特级教师!当然,更重要的一条,你的学生在毕业后记得你多少?真正好的老师,学生会记得他一辈子。所以说,校长要考察老师,不是没办法,只要看他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还有多少学生记起,给他寄一张贺卡。现在这些孩子有功利的原因,给老师送礼。但毕业后,就没有了功利关系,没有一个孩子发神经给他不喜欢的老师送礼。你绝对不会做的。他记得是影响他终生的教师。所以,我觉得特色相当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个,缺的是理想。作为整个中国的家长,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来到这个人世,我们从事教育这个职业,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作为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个追求。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和一个没有追求的教师,生活的方式是相差非常之大的。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是有标准的,有规范的,我们有师德规范,规范只能是规定,不能有奇迹。只是规定你不能做什么,最多规定你应该做什么,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教师教书教了一年,然后很可能重复了29年,他把第一年的讲稿重复地练,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人,他走不到教育的彼岸,只有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创新的人,一个认认真真的教了五年的年青教师,很可能他对教育的理解,他的教育成就超过教了一年而重复了29年的老教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年轻的教授比年纪大的教授有成就。这就是理想的问题。我上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我再重复一次。下个月,我将有一本新的书出来,叫《新教育之梦》,在这本书的序里,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梦想成真》,有一个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幼儿园的老教师,在打扫尘封的阁楼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包,包里面是他当时的孩子们的一个梦想。我已无法找到资料,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还是老师记录的,但反正是孩子们自己的梦想。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老教师突发奇想,应该把这些梦想还给孩子们。他就在当地报纸上登上告示,让那些离开了他的幼儿园的孩子来找回他们童年的梦想。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每个梦想对号入座。当然,梦想很多是无法实现。有人想做王妃,有人想做教师,有人想做明星,有人想做模特。一年过去了,只有一个梦想没送到。正当老教师想把这个梦想送到一个私人博物馆时,来了一封信。来信的人是英国的教育大臣,叫戴维说,你不用找了,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我已不需要这封信了,因为从我有这个梦想开始,我没有一天,没有一刻停止过这个追求,我终于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盲人教育大臣,但我想告诉我儿时的伙伴们,我想告诉我所有朋友们,告诉我们的老师们,只要你能不断地追寻你的梦想,你就能够梦想成真。上午,我已跟学生们开了一个成功保险公司。下午,我还想给我们每一个在座的教师开一个保险公司,教育成功保险公司。只要你追求梦想,只要你不断努力,十年,给你十年时间,你一定能成功。我给孩子们说,无论你是投一元钱的保也行,投一万元钱的保也行,我反正是一赔十,你投一元,赔你10元,你投10元,我赔你100元,你投1000元,我赔10000元,你投10000元,我赔你100000元,你不成功你找我。有一条要求,你们每一个老师,每天都要记住你的梦想,每天都给我记录下你的所想,所思,所做,所为,每天给我写1000字的教育反思日记,十年以后,你说朱老师,我没成功,你给我10万元,我愿意赔。我相信十年以后,我个人的资金赔得起你10万元。当然,现在,我也不会骗你钱。钱我不拿走,就放在王校长那儿,王校长就做我这保险公司的公证人。而且我上午也说了,我赔了我心甘情愿,为中国教育多出了教育家,我欢欣鼓舞,我愿意。我最怕的是大部分可能不会赔。因为绝大多数教师做不到。你们别笑,坚持十年,3650天,3650篇文章交给我,王校长愿不愿意做担保,愿不愿意做公证?我相信没有什么意外,我还能活10年,我能看到这一天。如果有谁愿意参加我的保险公司,我真的愿意跟你们打赌。我们的局长也在这愿意做公证,先做教育基金,利息你拿去用,用于学校发展,你成功了,归我,我也不用,我把它用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但我想,你赔了一万,你很可能赚了10万、8万,你的稿费,你的思想,你的财富,你还会再拿一万元来感谢我。谢谢你的激励,谢谢你的保险公司,谢谢你的成功保险公司。未必呀!1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生活就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成功的总是那么少?因为我们不可能有那样的耐心去坚持。所以只要你胸怀理想,只要你追求卓越,我相信你就能成功,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我也相信总会有那么一批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追求理想的教师,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去走向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为语文教学把把脉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 王志方



写下这题目,我曾踌躇不决。这般凝重而敏感的话题,并非我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师所能谈论的。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语文素养的实况,以及本人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追求,这三种因素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去想,去写。审视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它历尽了太多的沧桑。从“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到新《大纲》的颁布,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从第一篇讨伐语文教学的文章见诸报端到韩寒等一些文学“另类”的出现,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无时无刻不在痛定思痛。

作为在教学一线苦苦摸索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我有着太多太多的思虑、太多太多的感慨。于是,斗胆结语文教学把一下脉,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笔端,不求振聋发聩,只想与各位同仁探讨一番。



1.放眼日常教学

一篇简简单单的白话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朗读、表演……前前后后捣鼓个三四个教时还余兴未了。去掉一个最认真的,去掉一个最马虎的,删去装模作样的,除却矫揉造作的,平均一下,全班同学收获几多?积累了多少语言?收获了多少精神?提高了多少能力?可能很难衡量。但可以断定,这一切的一切之于浩如烟海的语文,无疑是沧海一粟!

一堂习作指导课,教师用心良苦。或组织活动,或创设情境,但是学生下笔时痛苦依旧!教师在埋怨学生之余,不得不无奈地黔驴技穷地做一番修补工作,将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和盘托出。学生在充当学舌鹦鹉的过程中勉勉强强应付了事。如此这般,学生每次习作都寄希望于教师的“恩典”。这样的习作,没有思维的启动,没有情感的萌发,没有个体语言的输出!试想,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力如何提高?

2.审视学生素养

“悠悠六年里,腹中空如洗”,这绝非个别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在这些苦学了六年语文的孩子中,说话语无伦次的有之,下笔词不达意的有之,连篇浅显的白话文也读不懂的亦有之!

六年宝贵的童年时光,六年学习的黄金时间,学生却所获无几,语文教师难辞其咎啊!



“语文越来越难教了!语文教师越来越难做了!”近年来,这样的感慨总是不绝于耳。

诚然,在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应试书”的年月里,教师只需一心一意研究题海战术,不必有太多的顾及。20世纪90年代,当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时,广大教师不得不审时度势地一手抓应试,一手抓素质,丝毫不敢怠慢。然而,就在大家喊忙喊累时,新的世纪到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启动了。那全新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思想作彻底蜕变。忘却过去,改变自我,这无疑是件痛苦的事。那生成的课堂,又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没有丰厚的文化储备,没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如何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何将学生引向深入?如何将课堂层层推进?大家清楚地看到了自身捉襟见肘的羞涩时,不觉思虑重重,担心不已。

于是乎,有人在苦笑之余,姑且作这般解嘲:“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做好语文教师最难!”



冒昧问一句:各位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们,我们是否对眼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困惑、苦恼却又循规蹈矩依旧呢?

真诚问一句:各位学习着语文的孩子们,你们真爱学语文吗?你们可曾领略了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吗?你们的语言有了多少发展呢?



一砍多余环节。我们不是经常高喊“向40分钟要效率”吗?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落的。教师不说一句多输,学生不做一件多余事。学生能完成的,就放手让他们去读去说去写,教师不必絮絮叨叨,更不必越俎代庖。

在此有必要提及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比如让学生演一演。这一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堂课不演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并不尽然!语文重在一个“化”字,它必须通过多层次的“读”得以实现,怎一个简单的“演”字可以了得?语文课应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悟。在学生充分感悟并有所内化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哪容得下这些环节?不少教师就让学生匆匆读过数遍后草草收场,急于让学生一演了之。于是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待到下课铃声响才发现该读的书没读,该做的作业没做。师生不得不在课后挤出休息时间进行亡羊补牢。

有鉴于此,语文课还是少演或不演为妙。即便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也应适可而止。推荐学生读读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背背优美的语言文字,其收效是否毫不逊色于演一演呢?如若学生真热衷于演,教师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在课间暇余去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在休闲中过把瘾,一举两得,岂不更好?

还有,那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习作指导课,我们是否也该狠下心来好好砍一砍?学生习作最大的障碍何在?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是语言的贫乏而非内容的枯竭!至少我所接触的农村学生如此。因此,教师煞费苦心地组织活动,设情境并不能解其燃眉之急。多彩的活动,生动的情境,对胸无点墨的学生而言,终将化为美丽泡影。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这些无谓的劳作充斥课堂呢?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功在平时!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开展大阅读,勤勤恳恳进行小练笔,积蓄多了,笔头活了,习作指导时教师就无需多费口舌,只要引导学生审审题意、拓拓思路即可。

二改线性设计。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教师只有轻装上阵,方能驾轻就熟。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殊不知,如此这般,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刚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的确,有了删繁就简之三秋树,才会有标新立异之二月花!

在弹性设计中,块状结构不失为一种科学方案。也就是说,把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再视具体情况将教学过程分化为若干板块。在每个板块中,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以上谈论,纯属一孔之见、一家之言。各位同仁,你在感叹“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在笑话我不知天高地厚乱弹琴?作为在语文教学阵地中摸爬滚打的一线教师,除了抱怨,我们应该还有权利更有义务去深思一番,去实践一番!课程改革的乐章已奏响,语文教学正在努力实现脱胎换骨,埋头苦苦耕耘的教师们,不妨跳出语文看语文,而后再跳出语文教语文。一年两年后,或许你会这样感慨:“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三日告别误读》的访谈



康宁



我们在平时与人交流的时候,有时难免会说“白字”。在古代,说“白字”可是个了不得的大毛病,会遭到众人的嘲笑。“白字大王”这样的“美称”搁在哪个“文化人”背上,都是背不起的,会终生让你抬不起头来。但是,好像现代人真的是活得潇洒起来了,走到人群里听一听,把字音读错的情况真是“海”了去了,就连电视、广播里训练有素的主持人、播音员,也时不常地蹦出几个“白字”来,让人惊愕,让人感慨。

最近,笔者偶尔拜读了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一本书《三日告别误读──播音主持教学必练1000句》,不读不知道,一读,可真的吓了一跳──原来有这么多字都被我“张冠李戴”地读错了。恰好,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孙凤文先生与我有过朋友之谊,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访谈。

笔者:孙编辑,最近读了由你做责任编辑的一本书,叫《三日告别误读》,可真是受益匪浅哪!平时自己以为千真万确的读音,原来竟错得一塌糊涂。

孙:当初和这本书的作者刘海舰(三歌)、吴振明先生见面谈起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就让他们给问出了一身冷汗。刘海舰可是早有预谋啊,他拿出一张打印好的纸片,上面排列着10个句子,让我看看能不能全读对──因为是朋友,所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唐突。很简单的几句话,也没有什么生僻字,我就信口读了起来。读完了,他俩笑着说:“你可以自己对照一下,下面有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好家伙,一共14个容易读错的字,我竟然一口气读错了6个。要知道,我可是正规本科中文系毕业的,又从事的是和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工作,平时也挺把自己当个人物,你说这个丑出的!那份尴尬你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他们俩竟还拿我开涮,说这是他们遇到的读对得最多的一次。就这样,我立刻被这个选题构想打动了,产生了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的想法。

此后的一些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在出版社的选题论证会上,我介绍了这个选题,反响极为热烈,以全票通过了选题论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请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蔡涛先生为我们审阅了稿子,并对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音委员会公布的《审音表》作了校正。

笔者:这的确是一本有特点的书。作为责任编辑,你对这本书的特点怎么看

孙:这本书抓住了一个人人都会出错,又人人都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离不开语言,而中国文字又那么多,《汉语大词典》收字大约4万多吧,仅常用的也有五六千字,其中还包括多音字。所以老百姓在平常的言谈话语中说几个白字是难免的。但是主持人、播音员、教师显然就不能用对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主持人、播音员是公众人物,用语言来为大众服务。本来很好的一个节目,一个白字出来,砸了,那多煞风景!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把知识教错了就是误人子弟、谬种流传啊。因此,这几种职业的人最好是不犯误读的错误,退一万步说,起码也该少犯。从这个角度看,这的确是一本好教材。

用“1000句”这种形式,是因为这样显得更活泼些,不像单纯校正读音那样枯燥。这些例句,有的是曾被用过的学生试题,有的是广告词,有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并记录下的,更多的是作者经过潜心研究后把多音字、读音易混字巧妙地组织到一个饶有趣味的句子中,给它们设置一个恰当的语言环境,并告诉你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该读什么样的音。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形式的确增加了这本书的趣味性,生动活泼,不枯燥,而且往往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笔者:《三日告别误读》,用3天时间就把这些字的读音掌握起来,就能解决几乎成灾的误读问题,是不是太夸张了

孙:有时候想起来,误读现象真的好像多到“减灾”和“可怕”的地步了,解决起来的确是不容易。譬如“心宽体胖”里的这个“胖”字,恐怕有九成的人都读成“pàng”,而知道它的正确读音“pán”的大概连一成也没有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一成人,恐怕也被弄得一点自信也没有了。一人博之,十人林之,吾知其难也。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所谓“三日”,其实是说这种方式简便、轻松、有效,我们也许可以用3天时间读完这本书,但绝不可能用3天时间解决误读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越是那些我们平时认为读得没错而实际上读错了的字,越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让体终生难忘!

笔者:是不是把书上提到的容易误读的字都解决了,就基本不会再犯误读的错误

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造成误读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又不一样,所以绝对不可能靠一本书就一次性解决问题。这本书里只是收录了作者注意到的常见易误读字,离“全面”还差很远呢。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和流传,能引起更多的人来重视误读现象,并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提高全体中国人的普通话水平。

下面的10个句子,是从《三日告别误读》中摘录出来的句子,您不妨读一读,变色的字能读对多少。

1.海尔冰箱,为您着想。

2.不准随地便溺。

3.那是在陕西瓦窑堡会议上做出的决议。

4.那位少将在修养期间书写了这幅《将进酒》。

5.他在南天门稍事休息便又沿山梯拾级而上。

6.那僧口中不住念道:南无阿弥陀佛。

7.大家戏谑地称他老顽童。

8.心路宽了身体才会安泰舒适,心宽体胖嘛!

9.这几天纪菁一直穿着那件外套。

10.那英的演出是今天晚会的压轴戏。

带点字词的正确读音是:着(zhuó,勿读zháo)想,便溺(niào,勿读nì),瓦窑堡(bǔ,勿读bǎo),将(qiāng,勿读(jiāng)进酒,拾(shè,勿读shí)级,南无(nāmó,勿读nánwú),戏谑(xùe,勿读nǜe),心宽体胖(pán,勿读pàng)纪菁(jǐjīng,勿读jìqīng),那(nā,勿读nà)英,压轴(yāzhòu,勿读yàzhóu)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浙江省余杭市临平一小 陈艳红



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收入小语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它们融情境美、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它们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离开了这些佳作,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因此,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以读代讲

有些教师害怕学生不会,把语言文字嚼烂以后,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做“第三者”。让学生放弃了课本,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的点缀,使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课文。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教师要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太阳》一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能说一点则一点,两点则两点。支老师把学生说的点点滴滴都写在黑板上,学生见自己的想法能写到黑板上得到充分肯定,乐极了。你说,我说,他说,热情极高。这样边读边说半节课去了,只见支老师写了满满的一黑板。听课的老师忍不住为他捏把汗,这么大规模的公开课,半节课去了,支老师才没讲几句话,他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呢?可是,见支老师还是胸有成竹,便也沉住气,看看支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时,支老师微笑着,教鞭指着满满的一黑板字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着这一黑板的字,能把太阳的特点有条理地说出来吗?”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他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出这些特点之间“班长”与“兵”的关系。学生的读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样,整节课以学生读为主,是学生自己读懂了太阳大大小小的特点,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懂了课文,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令听课的老师豁然开朗,深刻领悟:教师真正的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以读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在指导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课堂上组织小小的表情朗读赛、朗读评论、范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让学生学会遇到佳句时,大胆放声,认真地去读,去品味。如《大海的歌》、《荷花》、《别了,我爱的中国》都是训练朗读的佳作。通过朗读,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人叙事的课文,都饱含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如《刘胡兰》一课,让学生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刘胡兰回答敌人的话,体会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而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这样,一个革命烈士的高大形象永远屹立在学生心中。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朗读人们候灵车、送灵车、追灵车的重点段落,细细体会当时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悲痛心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四、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然而问题是由学生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著名教师张平南教《跳水》一课,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结果怎么样?”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了在课前,还可以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反复读,质疑问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以读释疑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在预习新课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找不懂的问题,比比谁找得多,找得好。然而,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有许多是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这些疑问,只要细读课文,联系插图或想象,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尤其是古诗,还可以让学生联系注解来理解。如教《游园不值》一诗时,组织一系列读的活动。一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质疑,作上记号。三读,查字典,读注解,解疑。然后,还有不理解的,老师再启发、点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再给予帮助。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成功乐趣。

六、以读促写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从仿到创。教材又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材料。如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重点是片断的训练。《翠鸟》一课学完后,可以搞一个总分段落的读写结合。重点读课文第二段,作者通过“头、背、腹部”三方面把总起句“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写具体。然后模仿这一段,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来写一个小动物。学生觉得这一段可以模仿,并不难。还有《黄山奇石》的第三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十段都是并列段落,描写两个事物,中间用一句话自然地衔接。读懂后,引导学生描写一个自己去过的地方选两处景物来写,中间用一句话自然地衔接。学生有章可循,写得津津乐道。

七、以读导学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导学,首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勾、画、注,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处,再指导学生速读时抓住整体印象;细读时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回读时要注意前后联系;跳读时要把握重要情节、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意图。

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李白、屈原、徐志摩、莎士比亚等等,他们不是老师教出名,而是自己博览群书,自学成名。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内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专业形象:从“公仆”到“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 胡东芳



作为教师,我们时常会抱怨物质待遇的低下;作为学生、家长、校长,我们又常常困惑于大多数教师教学水平的低下,一些教师甚至连普通的教学都难以开展好,怎指望他们进行什么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物质待遇的低下与教学水平的低下的状况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只要对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思考一番。或许就能够找到某种意义上的答案。例如,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未受过系统师范教育训练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手持毕业证书求职于中学教师岗位并被普遍认可,甚至认为比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素质还好。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不证自明的设想却是:如果一个哪怕是名牌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到一家哪怕是乡村医院求职做一个医生,肯定会被医院的院长拒绝,甚至会认为这个人简直是异想天开。拒绝的理由不言而喻,因为他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如果录用他做医生就有草菅人命之嫌。这种“被普遍认可”与“遭到拒绝”的反差表明医生这一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专业,而教师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而已。作为“专业”的地位与作为“职业”的地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仅物质上应该存在差别,而且水平上也存在差别,这是理所当然的。面对这一发人深省的反差,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能够做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在我国,由于尚未真正落实教师的“专业性”界定,从教师的实际工作与实际地位来看,也未实现“专业”的内涵和专业的待遇,甚至连“准专业”都算不上,因此,在教育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往往视教师为“公仆”,期待教师作为“公仆”履行义务,享受的待遇向“公仆”看齐(但实际上又无法享受到“公仆”们的显性与隐性待遇)。即是说,现实的教师不是要求以“专家”形象而是要求以“公仆”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毋庸讳言,作为教师,我们无力去改变外部的因素,我们只有从改变自身的内部环节做起。毕竟,教师自身对教学的专业认同程度,间接地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以及学校对教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水平,同时也表明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心理适应状况和悦纳程度。如果说教师个体在其成为合格教师时,是其第一次专业形象塑造过程的话,那么,掌握教师专业角色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教师特有的素质结构,则是其第二次专业形象塑造过程。因此,开展创新教学,有必要从专业的角度──专业角色意识的养成、自我诊断能力的培养、专业情意的健全一来加以深入地探讨。

一、从“公仆”到“专家”需要教师养成专业角色意识

作为政府官员的公仆角色意识与作为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每一个人单凭直觉都可以得出来的一个认识。因为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是教师在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模式的一种专业认识,而教师的专业角色学习过程,是教师专业形象自我塑造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专业角色的本质,体味专业角色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即是说,教师专业角色意识的养成是其专业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是开展创新教学的基础,它首先要求教师应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第一,必须由被动服从型向创新型发展。创新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突出特征。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会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创新需要和贡献需要的动机和事业心,才敢于冲破妨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第二,必须由“礼让风格”型向竞争型发展。竞争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必备条件之一。教育具有竟争性,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教育更强调竞争性,教师惟有具备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竟争,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效益,惟有善于、敢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竞争的强者,才可能成为一名受教职工、学生信任的教育者。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礼让风格”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由于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形象的塑造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也就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第三,必须由“惟书惟上型”向教学反思型发展。惟书惟上型的结果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益,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而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实际上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学研究过程,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上困难等状态”,以及“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办法”。通过这一过程,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同时,为创新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必须由“独白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很显然,独白型教学只能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它把师生关系变成简单的授受关系,授受关系以不平等为前提,发生这种关系的双方从一开始起就以“施恩者”和“受恩者”的面目出现,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突破功利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很难发展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而对话型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则是教师式的学生。应当指出的是,创新教学离不开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意识换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一项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经验、正进行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教学上的重要价值。对话不是一种专门的科目,而是一种渗透于一切教学项目中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训练,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的本质在于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和在他人中发现自己,而这恰恰是创新教学所必需的个性条件之一。

第五,必须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结合型发展。科研意识是教师专业角色自我塑造的深化。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创新教学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作为教师,首先要主动搞好教育科研,并大力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而且要力争成为教育科研的内行、专家,甚至独立承担某个科研课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教改和创新教学的开展。

二、从“公仆”到“专家”需要培养教师的教学自我诊断能力

作为一名“公仆”的要求与作为一名“专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言下之意,我们不能根据“公仆”的要求来规范教师,而要根据专门职业的要求来培养教师。一般而言,“专家”是专门职业中的突出者,一个教师是否是一名“专家”,、判断的标准之一是是否具备了作为教育专门职业的核心特质,主要有:一套有学术地位的教育理论系统;一套与教育理论系统相适应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教育专业人员须具备忘我精神;教育专业人员须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教育专业人员服务须公正不偏。判断的标准之二是是否具有作为教育专门职业的衍生特质,主要有:受过长期的教育专业训练;教育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学科;形成了垄断的教育专业知识系统;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有制裁成员权力的教育专业组织;教育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权威;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教育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有一套制度化的教师道德守则;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信任。判断的标准之三是是否具备教学自我诊断能力。教学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成分,它是教师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历程。自我诊断实质上是一种内滋激励,教师如果具有较强的自我诊断能力,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诊断,将有助于其专业发展,提高其成熟度和内驱力,提高自己的魅力素质和专业形象。教师自我诊断能力的养成,要求教师根据自我诊断指标系列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这些要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责、素质、效能三大部分。职责部分主要是指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任务及其达成的目标和标准;素质部分主要是指教师要努力完成各种职责或各项任务,最终达成学校整体工作目标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效能部分主要包括工作效果诊断标准和育人效率诊断标准两类指标体系。这三大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其中教师素质标准,反映着从一个合格教师向一个优秀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水平对于创新教学的开展及教学方案的选取和确定起决定性作用;教师职责标准,反映着在创新教学活动中不同时期、不同环节的职能和责任要求,对促进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有着最优化的作用;教师工作效能标准,反映着教师按照学校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监督保证系统运转效果和效率的要求,对专业化发展效果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三、从“公仆”到“专家”需要健全教师的专业情意

从职业情意的角度来看,“公仆”与“专家”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共性,但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化的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专业理想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们往往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他们致力于改善其自身的教学素养,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服务水平以维护专业的荣誉和形象等。专家理想体现着教育专业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它给教师树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激励着教师具有高尚的行为。第二,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的具体表现:一是理智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学能力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二是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三,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地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于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教学的风格和特色与教师的个性发展的成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教学的个性化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创新教学的实施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决定于这个结果所显示出来的某些独特的风格。

第四,专业自我。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对教学工作而言,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创新教学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总的看来,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愈益精细分工的专家必将在愈益庞大复杂的组织中活动。教师职业也不例外。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也就是说,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已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质量愈加不如人意,而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又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专业化”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美国的霍姆斯小组发表了《明日之教师》;同年,美国的卡耐基委员会也发表了《有装备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这两份报告书同时提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命题: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学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同样,创新教学只有当教师成为“专家”而非“公仆”时才能真正得以开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汪子发



提要:教学设计要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效益,必须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文字,进行精心的粗线条的教学设计。

据笔者了解,一些教师的备课教案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新理念运用上的“形式化”的倾向。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追求新理念、迫切想用好新理念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处于新的急于接受、旧的难以割舍的矛盾之中。这正是教育转轨时期现代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观念的相互矛盾与碰撞。

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怎样做到备课和教学设计紧贴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验,有必要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切实从学生实而要和教案的实用性出发,抓好备课和教学设计,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

实用性和追求课堂最佳效果是教案设计的原则,这就要求要摒弃繁琐的过程和过多、过细的课堂活动形式。过去,老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上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从学法提示、训练题型到课堂板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都—一在案。

有的像诗歌,或几句话的小短文也要写上二三页的教学设计。试想,这些冗长的文字,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性的东西过细、过多。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有关知识性的东西写得过细,限制得过多,词语怎么解释,句、段什么意思,甚至思考题的答案也一字不漏导致教学设计愈到位,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这种偏重知识的教学,给课堂带来的是沉闷和压抑。

2.盲从于别人的现成教案。有的老师成了教案的“搬运工”,照抄所谓“特级教师教案”,把彼-地、彼-时的教学设计一字不漏地抄下,作为自己的教学方案。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既耗时、费劲,又不利于自己对教学的研究,更不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随着教改和新教材实验的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每天都在发展、变化,而个性化、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也绝不能用同一种样式来套。

3.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一些学校和有关部门,以备课、教案的详略、教学设计篇幅的长短、字迹是否工整等作为确别教学的标准,因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上出现了误区。若一味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只能是消耗教师的精力,多做无用功。笔者认为,在备课时已经研究或考虑到的问题,无须非得要完完整整地写进教案。

二、进行精心的粗线条教学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

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显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有的时间愈多,留有学生的时间就愈少。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首先要看的是教学设计中师生对时间的占有量。教师观的和学生活动总量,均应在备课、教学设计考虑之列。

1.精心课前备课 精线条地设计,灵活机动地运用。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要在深入研究好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提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目标达成度的预测等。

粗线条的设计,意在编写教案时,应更多考虑课堂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课堂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教学思路上的整体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的顺序,淡化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应顺应学生思维规律,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知识性的东西应随文而出,随机训练,克服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在新教材的实验中,要重新认识备教一致、环环紧扣、步步到位的传统观念,把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运用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创新的契机。

2.整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和对情境问题的争议、讨论而向前推进的问题设计,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活动的深入,通过旁敲侧击达到触类够。其方法:一是把几个浅显的问题进行整合,从中提取出一二个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位置就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必须本着这一点,引发学生合作探究。三是“以小见大”。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从隐含着的意思上引发思维。

创新是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自己“教”的过程创新,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创新。我们知识创新因素一部分是由教师在备课、发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引发的,这是显现的;而大部分隐形的则是由课堂你一言、我一语中产生的。故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的是驾驭课堂,利用学生的思维,随机捕捉创新灵感,建构学生创新的话题

3.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由表及里。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显得表面化,往往以小组学习包揽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部内涵。应当思考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价值所在,真正发挥其功能。自主,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减少教师教的环节和程序,以教师的“引”为动力,把读思议、演练创的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身心发展。

合作是探究的前提。必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民通、合作与交流,实现对学习内容深层次的探究,思想情感的升华,在合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备课和教学设计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用创新精神搞好我们的教学设计。在提倡解放学生的同时,能否在教学设计的问题上也解放我们的教师,引导他们用创新精神从事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