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四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借人物语言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及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种在顺叙中追溯往事的写法使得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三次提到梨花,前后照应,也是本文的线索。开头的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小茅屋,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中间写梦中的梨花,虚实映衬、交相生辉;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歌颂了雷锋精神已在边区发扬光大,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l 预备训练
一、 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 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l 课堂达标训练
一、 指出下列各组拼音中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1、A、驿(yì)路 B、晶莹(yín) C、陡峭(qiào) D、溢(yì) ( )( )
2、A、竹篾(miè) B、简陋(luò) C、迷茫(máng) D、菌(jīn) ( )( )
3、A、瑶(yáo)族 B、相衬(chǜn)C、恍(huǎng)惚 D、麂(jǐ) ( )( )
二、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3、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4、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5、下面三段话都是对梨花的描写,其中( )属实写,( )属虚写。这样虚实结合,反复写的作用是 ,梨花象征了 精神。
A、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B、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l 课堂提高训练
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A、山,好大的山啊! 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 在迷茫的暮色中。
B、一 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C、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的火、 的米饭和 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D、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1、 在空格这填上恰当的词
2、A段中“一座挨一座”与 一词相呼应,为下文 作铺垫。
3、B段中“新月”指的是: ,“忽明忽暗”的原因是: 。
4、C段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 。
5、D段描绘了“我”的梦境,梦境非常优美,这样写的作用是: 。
▲ 课堂检测
一、 调整句序并回答问题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
③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④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漂落在我们身上
⑤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
1、正确的句序是 。
2、句④中的错别字是( )
二、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等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白木门上用黑碳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几行粗大的字:“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1、作者是按照由 到 的顺序介绍小茅屋的环境的,小茅屋的特点是 。
2、作者特别点明水的“清凉可口”,一方面是为了写出 ,另一方面写出 。
3、在文中找出一处与“老余用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有关的环境描写 。
4、画线的句子中“厚厚”、“满”是实词中的 词,在文中是为了突出 。
5、“发现墙上写着几个粗大的字”句中用“粗大”二字是为了: 。
▲ 课外强化训练
一、 填空
从《驿路梨花》中所记叙的内容看,这座深山中的小屋是十多年前解放军 ,后来 姑娘常常照料这座小屋,她出嫁后,是 接过照料的任务,而像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着小茅屋,由此可见, 和 都是小屋的主人,这也体现了作者立意的新颖和深刻,他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挥、传递的 过程加以展示,这样小茅屋就成了雷锋精神的 。
二、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4)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5)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6)一轮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7)“快看,有人家了。”
(8)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1、从第1节中找出三个动词: 、 、 ,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山的 特点。
2、第1节属于 描写。这段描写突出了大山的特点,更衬托了“我们” 的心情,为 作铺垫。
3、画浪线的句子既烘托了人物心情,又倾注了作者的感情。说一说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6节属于景物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这段描写是与“我们”当时心情相关的,那么具体有何作用?
5、作者着力描写梨花,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二)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迪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他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的拐弯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的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
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然后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
不菲( ) 芳菲( ) 攒( )动 攒( )钱
2、 第三段“外祖母获悉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事?
3、 作者认为外祖母的话“意味深长”,为什么?并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4、 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两句话相互照应,对比鲜明,凸现了文旨,这两句话是:
(1) ;(2) 。
5、“荒芜”本指杂草丛生,文末“才不会让心灵荒芜”的意思是什么?
6、标题“别让眼睛老去”是本篇的行文线索与文旨所在,请做简要分析。
十四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即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学习本文,要辨别哪些人物是间接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重点。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作用是难点。
l 预备训练
一、 理解填空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 ,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 ,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 ,介绍梨花事迹的是 、 。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 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间接描写的人物是 ,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 ,表现茅屋主人的 、 和诚意。
l 课堂达标训练
一、 填空
1、题目中的“梨花”指的是 、 和 。
2、“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是:① ;② 。
二、简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3、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4、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l 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理解
桥
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狂地折回来。
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 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甲]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影。”
[丙]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丁]
水渐渐窜上来, 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 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然来腿他:“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白茫茫的世界。
……
1、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A、[甲] B、[乙] C、[丙] D、[丁]
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狞笑 放肆 劈手 吼
B、狂笑 大肆 随手 喊
C、疯笑 肆虐 伸手 叫
D、阴笑 疯狂 顺手 骂
3、小说还有个结局部分(文后省略号处),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震撼。你能设想一个结局吗?请你用三五句话替小说写个结局。
4、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做简要分析。
▲ 课堂检测
一、判断
1、本文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是为了突出助认为乐的雷锋精神。
2、“我”和老余是贯穿本文的两个人物。
3、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4、课文对小茅屋的陈设作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说明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想得十分周到。
二、阅读理解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10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森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第一句中点明时间的词语是 。
2、选读的这部分文字,从全文整体上说,是顺叙还是插叙、倒叙? 。
3、选读的这部分,从第二句开始,是倒叙还是顺叙? 。
4、“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这句话在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语上?
5、“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这里的“要”字是 的意思。
6、“是雷锋同志叫我们这样做的”,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
。
7、“她姐姐很受感动”,这句话中指的是“受谁感动”?
。
8、“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的作者是 ;远诗句只是说“驿路”边“处处开着梨花”,太美了,引用在这儿,就有 的含义了。
▲ 课外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的大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中的横线上填 比较好。
2、选文写了一次误会,即 。(不超过10个字)
3、选文中直接描写了 、 ,间接描写了 ,
这在记叙的顺序中属 。
4、选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
B、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C、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中心思想。
(二)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想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你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像开裂地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望着那位道班老工人将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惟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路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里,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丁当’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的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的精神文明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的东西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那“丁当”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坝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子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来。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凉,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子,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这群山之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有一颗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两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脾气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激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1、 给加点字注音
逶迤( ) 邂逅( )
2、第4节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试用四个字概括: 。
3、从第7节中找出6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第8接中的“我明白了……”请说说明白了什么?
5、将本文与《驿路梨花》一文做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