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桃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质课说课稿选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圆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π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π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π≈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分数除法》课堂实录

师: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谁吗?一起说!
  生:(齐)屈原!
  师:对,他就是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故乡就在咱们……
  生:(齐)秭归!
  师:我还知道秭归有个美誉,它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的脐橙个个果大味甜,每个脐橙的重量可达200g左右。老师想问问大家了,每个脐橙约重200g,3个有多重?
  生:200×3=600(g)
  师:每个脐橙约重200g,3个约重600g。小精灵也想问问大家了,根据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怎样将它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3个脐橙有600g,每个约重200g,请问一个有多重?
  师:你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个脐橙有600g,每个有多重?
  师:(板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总重量600g除以每个的重量200g等于3个。
  师:咱们先来解决黑板上的这个问题,好吗?来,旁边的同学帮帮他!
  生:用总重量600g除以脐橙的总数3个,等于200g。
  师:你直接说算式可以吗?
  生:600÷3=200(g)
  师:还可以怎样改编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3个脐橙的重量约600g,每个重200g,问有多少个脐橙?
  师:同不同意他的说法?你来说说看?
  生:有一些脐橙,它的总重量有600g,知道每个脐橙约200g,问有多少个脐橙?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老师把她的问题稍稍提炼了一下,每个脐橙约200g,几个约重600g?(板书问题)怎样算呢?
  生:600÷200=3(个)
  师:非常好!在咱们刚才的这几个问题里,脐橙的重量我们用克来作单位,如果用千克来作单位,200g又可以看作是多少呢?请你说!
  生:200g等于0.2kg。
  师: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呢?
  生:0.2千克等于15kg。
  师:好的,那每个脐橙的重量约是15kg(板书),那刚才的乘法算式又可以怎样写呢?
  生:15×3=35(kg)
  师:那下面两个除法算式又可以怎样改写呢?
  生:3个脐橙约重35kg,每个有多重?
  师:直接说算式可以吗?
  生:15除以3等于15。
  师:别着急!
  生:35÷3=15(kg)
  师:下面的除法算式又可以怎样写呢?
  生:35÷15=3(个)
  师:看一看咱们改写的这三个算式,上面一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分数乘法算式,下面两个是……
  生:(齐)分数除法。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除法问题。(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已知3个脐橙的总重量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师:你的意思是你观察左边的三个整数算式,是吗?谁来帮他说得更清楚些?
  师:你们看,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左边都是……
  生:(齐)整数的算式。
  师:右边都是……
  生:(齐)分数的算式。
  师:那接着再来观察,(指着整数的算式)下面的两个除法算式同上面的乘法算式有怎样的关系呢?大胆说说吧!
  生:下面除法算式的600g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3和200是上面的两个因数,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她说到了咱们学过的整数除法的意义,那整数除法是这样的,分数除法又是怎样的呢?
  生:整数除法的意义同分数除法意义相同。
  师:是这样的吗?还有谁想说说?
  生:整数除法的意义同分数除法意义相同。
  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很会动脑筋,其实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做一做!
  师:根据乘法算式直接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谁先来说?
  生:821÷47=23
  师:谁接着说?
  生:821÷23=47
  师:对吗?
  生:(齐)对!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结果呢?
  生:我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是821,积除以一个因数就得到另一个因数。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真好!今天希望小学的小伙伴们正在为秭归脐橙设计包装纸呢,瞧,第一组的设计师们正遇到了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我们将一张长方形纸的45平均分成两份,在其中一份画上了同学们设计的秭归脐橙图标,你知道这一份是这张包装纸的几分之几吗?)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一张长方形纸的45,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求一份占这张包装纸的几分之几?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怎样列式呢?
  生:45÷2=25
  师:哦,你已经计算出结果了!(板书算式)同意他算的这个结果吗?
  生:(齐)同意。
  师:你们都认为是25,那25是怎样算出来的?老师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或方法来进行实验,也可以借助手中的材料,注意实验时记下各自不同的算法。小组活动开始!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辅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到前面来!
  生: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找出这样的4份,把空白的一份折起来,然后把这4份对折,对折之后再摊开,这样的2份就是25。
  师:这样的2份是?
  生:这样的1份是25。
  师:你怎么不把这一份用颜色标出来?这样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些。哪个小组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并且又涂了颜色的?请你说!
  生: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45就是其中的4份,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
  师:其实你的想法同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涂颜色,我们不能看得更明了些。老师把你们的想法再演示一遍,好吗?(课件演示)
  师:把咱们这么好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吧:45÷2=25,这里的2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算式)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
  师:其他组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把15折到后面,再把45横着对折,用红色的彩笔涂出其中一份。
  师:我想问问你了,涂色的部分是45的多少呢?
  生:(齐)12。
  师:那是这整张纸的多少呢?
  生:25。
  师:老师也把这种想法演示给大家看看吧,(课件演示)多好的想法!我们把这种想法也用算式表示出来,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5的……
  生:12。
  师:求45的12可以怎样算?
  生:45×12
  师:还有谁想说?
  生:45×12
  师:那45÷12我们也可以这样算(板书)45×12=25。还有别的算法吗?
  师:看看这两种算法,:一种是将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第二种是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5的12。最后的结果都是25,这里的两种算法都挺好。同学们就是聪明,自己动手折一折、算一算就帮助小设计师们解决了问题。看,这就是设计的图标(课件演示),占整张包装纸的……
  生:(齐)25。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们也想问问大家了: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独立思考。
  师:已经有同学想试试了,那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写出算式,算出结果,再想办法验证,最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说。
  生小组活动。
  师:已经有同学举手了,想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分享一下,请你说!
  生拿出折纸。
  师:先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用45乘13等于415。
  师:我们把45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45×13,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生:(齐)可以。
  师:那把45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齐)45÷3
  师:(板书)45÷3=45×13=415。这是你的算式,下面你说说你是怎么验证你的结果的?
  生:我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在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摊开,涂色的是这张纸的415。
  师:说的真好,还有哪个同学想说?
  生:我和他想得一样,我把这张纸对折两次。
  师:对折两次?是吗?是三折,把它平均分成3份,对吧?请接着说!
  生: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在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的是45的13。
  师:那是整张纸的多少?通过折纸能看出来吗?
  生:(齐)415。
  师:谢谢你,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同学的想法。(课件演示)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他们都是竖着折的,我是横着折的。
  师:哦,你折纸的方向不一样,那通过你的折纸能直接看出结果吗?
  生:不能。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一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生:我是用算式算出来的。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把45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就是45的13,然后你就算出是415。老师把你的想法给大家演示一下(课件演示)
  师:你还想说?
  生:还可以把45化成1215,1215除以3得出415。
  师: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你为什么要将45化成1215呢?
  师:因为45的4除以3不能除整。
  师:哦,因为45的4不是3的倍数,所以我们这样竖着折以后不能直接看出结果,于是你想到了这样一个好方法,把45化成1215,那你的意思就是将每一个15又来平均分成……
  生:3份。
  师:这样整张纸平均分成了15份,原来的45也就是1215。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我看到大家都选择了这样一种算法,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第一种方法,试过吗?
  生:因为4除以3不能得出整数的结果。
  师: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同学们都选择了第二种方法,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师:老师再来考考大家了,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平均分成6份呢?你会算吗?
  生:(齐)会。
  师:直接在草稿本上写算式。
  生独立完成。
  师:好,请你说!
  生:45乘15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们用……
  生:(齐)除法计算。
  师:那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45÷5=425
  师:怎么算的?能把你的想法再说具体点吗?
  生:45÷5=45×15=425
  师:好的,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6份,每份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生:45÷6=45×16=215
  师:通过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关于分数除法的什么规律吗?
  生:45除以一个数,就是45乘它的倒数。
  师:还有谁想说?
  生:除数除以被除数,就是除数乘被除数的倒数。
  师:除数除以被除数?应该怎么说?
  生:(齐)被除数除以除数。
  师:而且我们今天的被除数都是?
  生:(齐)分数。
  师:除数呢?
  生:(齐)整数。
  师:那分数除以整数,我们一般可以怎么算?
  生: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师:对,有时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用它除得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还可以怎样算呢?
  生: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师:那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具普遍性呢?
  生: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师:对,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一道除法问题就被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乘法问题,而且这里乘的是除数的倒数,这种转化的方法可真好!那就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计算下面各题吧!
  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后,全班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研究和发现同许多年前的数学家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想看看吗?
  生:(齐)想
  (课件出示数学小知识)
  师:听到这些,想说的什么吗?
  生: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真聪明!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老师和你们一样,我也为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感到骄傲,但今天,我更为你们这群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感到自豪,所以我为了不起的你们留了一个小问题:分数除以整数,我们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而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说:分数除法就是将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与被除数相乘。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究。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图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体会到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说教法学法
  一、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把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摸球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00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1-10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0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
  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学生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因为学生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肯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学生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于课件出现了问题,黄老师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后,造成了时间紧张,才减少了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7: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