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桃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质课说课稿选集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10的认识》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10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二、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整节课以小朋友们为国庆节学校所举办的活动而积极准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增进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
  (一)创设情境,引出“10”
  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为庆祝祖国的生日要举办放飞和平鸽的仪式。一3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为活动而做准备,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1、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
  2、多媒体情境:吴瑾同学为学校准备了一大堆气球,数数,是几个?怎么数的?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3、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联系生活,找找有关10的事物。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多媒体情境:小朋友们已经为学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这时陈丽同学又折了一朵,现在有几朵呢?(思考领会,9添上1是10)
  2、多媒体情境:礼仪小天使排队(结合练习九第1题)
  小天使们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队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为了帮助他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
  3、多媒体情境:学校演播厅里正在准备试播,一起倒计时。(结合练习九第2题,倒数10-1)
  4、多媒体情境:郭名负责清点乐器队的人数,可发现打鼓队和敲锣队中的一队人数给少了,是哪队人数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动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热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解决情境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多媒体情境:林可看大家准备得很辛苦,便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要个伙伴们喝,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想分为两个袋子装,她可能会怎样装呢?
  2、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不同的分法。(结合汇报情况,多媒体演示10的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组成?
  5、游戏: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学写“10”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2、本节课安排的知识点偏多,时间安排上比较紧,8和9的组成放到下一节课教授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用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蓝猫,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你们知道蓝猫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蓝猫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你再看看,(长出两朵小蘑菇)
  问题②:谁来帮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8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蓝猫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鹿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只小鹿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鹿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鹿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鹿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鹿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猴,右边有2只小猴,求一共有几只小猴?)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完成练习
  五、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4页的例题,做一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出示三个纸盒)教师说:“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谁能打开并说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它?”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及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㈡探索新知
  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物图)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图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2、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出示直尺)教师引导思考:0还可以表示什么?
  3、寻找“0”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你见到的0入手,带领孩子们去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0的感知体验,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体会0的计算
  我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集体交流不同想法。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及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㈢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㈣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布置作业
  三、说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9: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