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教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摩课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六位教师分别讲了三年级的语文课《科里亚的木匣》。六位教师风格迥异。不过听完后总有一种很遗憾的感觉,细读文本,我发现几乎每节课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代背景的描写。我说“几乎”是因为只有一位教师简单地介绍了几句“苏联卫国战争”。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网上的《科里亚的木匣》也是几乎没有提到“战争”,难道“战争”真的与这篇课文无关吗?

    课文中关于战争的句子随处可见——“战争开始的时候,科里亚刚学会数数……”“科里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因此《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课文主人公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着变化。这句话是说科里亚挖到木匣后的启示,六位教师无不例外地把这句话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孩子们轻松地谈论了自己身边的变化,进而说明这个道理。一节课很轻松地结束了。

    回到教室,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学习了《科里亚的木匣》。这一次,我抓住“四年”“周围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这个关键词,让孩子们细读课文找出“四年”中科里亚的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立刻举手——显然是上节课的功劳。

    “科里亚变了,他从五岁长到了九岁。”

    “科里亚是小学生了,学的知识也多了。”

    “科里亚长大了,他的步子也变大了。”

    他们的回答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我接着问:“除了这些变化,课文中还写了一些变化,因为课文的结尾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你们细细地读课文就能找到它们。”

    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这个问题吸引了孩子们。

     渐渐地,教室里小手林立——

    “老师,我发现了,四年前是战争开始了,四年后战争结束了。”

    “我还发现科里亚家里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这也是变化。”

我接着说:“对呀,四年的时间,科里亚的国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科里亚的家乡经历了战争,战争毁坏了家乡的一切,这就是战争带了的变化。”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科里亚的木匣子里有许多工具,小斧头、小手锯这些工具科里亚可以用来建设家乡!”

我激动地看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5:18 | 只看该作者
《科里亚的木匣》反思
最近刚学完了《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能够从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叹了体会和认识。时间关系仅有几个学生发言。举手的学生还有很多。可见大家的积极性那么高。最后我只好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书面写出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第二天同学们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字。在翻看中发现孩子们变化真大,他们分别从年龄 、体重、 个头 、学习、纪律 、劳动等方面写了自己的变化。有的写自己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有的写自己学会读书了 学会查阅资料了 还有的写自己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积累的词语更丰富了,写出来的作文更精彩了。在学校里是拉屎得力的助手,会帮着老师管理班级,在家里帮着家长做许多家务,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家长的事情能够帮着做。读着孩子们的变化  真是惊喜万分。在惊喜之余也有些期待,更期待孩子们有更多的变化:加强自控力和主动性,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5:44 | 只看该作者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语文课《科里亚的木匣》讲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叙事性故事。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科里亚的木匣》几乎没有提到“战争”,我再网上查了关于本文的相关资料,也大都很少提到,难道“战争”真的与这篇课文无关吗?但是不交代相关背景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有一定的隔膜的!因此,我在教本文时首先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捕捉战争的背景。

课文中关于战争的句子随处可见——“战争开始的时候,科里亚刚学会数数……”“科里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因此《科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课文主人公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结尾是这样写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着变化。这句话是说科里亚挖到木匣后的启示,把这句话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孩子们轻松地谈论了自己身边的变化,进而说明这个道理。第一节课很轻松地结束了。可是课后总觉得效果欠佳。

经过思考,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学习了《科里亚的木匣》。这一次,我抓住“四年”“周围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这个关键词,让孩子们细读课文找出“四年”中科里亚的身边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立刻举手——显然是上节课的功劳。

“科里亚变了,他从五岁长到了九岁。”

“科里亚是小学生了,学的知识也多了。”

“科里亚长大了,他的步子也变大了。”

他们的回答正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我接着问:“除了这些变化,课文中还写了一些变化,因为课文的结尾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你们细细地读课文就能找到它们。”

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这个问题吸引了孩子们。

渐渐地,教室里小手林立——

“老师,我发现了,四年前是战争开始了,四年后战争结束了。”

“我还发现科里亚家里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这也是变化。”

我接着说:“对呀,四年的时间,科里亚的国家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科里亚的家乡经历了战争,战争毁坏了家乡的一切,这就是战争带了的变化。”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科里亚的木匣子里有许多工具,小斧头、小手锯这些工具科里亚可以用来建设家乡!”

我激动地看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6:07 | 只看该作者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我这堂课是在我们一个全是民族学生的班里上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在阅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就采取了老师范读的方法,便于学生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还采取了演示的方法,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ffice" />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
   但是在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时,学生想象不是很丰富,就是心里有而说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6:29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上课开始,我提出了四个问题: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2、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3、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4、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以这这些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解决问题,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 “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课堂结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对这个道理的理解。李超说:“昨天没下雪,今天下雪了。时间变了,天气也在变。”柴朋强急切地站起来说:“昨天太阳光很冷,今天阳光很温暖。昨天和今天的太阳不一样。”郝卉笑着说:“昨天贾梦没戴围巾,今天她戴了一条围巾。时间变了,人也变化了。”张学斌吞吞吐吐地说:“校园的乒乓球台上个学期没,这个学期有了。”李光慢吞吞地说:“学校的围墙这学期粉刷一新,变美丽了。”焦帅说:“学校的大门这学期装上了灯箱,白天很好看,下午放学还能照路。”……
“当科利亚发现周围的一切在变化的规律后,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追问道。李乐说:“是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就是随机应变的人。”于是,我们师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都议论纷纷地谈开了纪晓岚智斗和申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9:06:52 | 只看该作者
备课的过程是艰苦的,充分阅读文本,领会教参的意图,查阅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后,首次上课过程中还是出现学生阅读不充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不够自然。反复实践,反复调整教学环节,经过三轮的同研后,我有如下收获:


1 、教学中应大胆取舍,思路清晰。


2 、备课中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语文的工具性不可忽视。备课要细致,尤其对阅读课中“读”的把握,要准确、到位。


3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无论识字还是读文,都要与写作、口语交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4: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