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7-9 19:02:01
|
只看该作者
黄佩老师《科利亚的木匣》评课稿
《科利亚的木匣》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对于三上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黄佩老师具有极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研读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三个重点句子,使学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一、有效的词语教学。
在词语教学中,黄老师引领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齐读等,实现生字新词的多次再现。特别是教学“玩意儿”这个词,要求学生读出儿化音。,这对于平时极少接触,而且又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来说,有极大的难度。然后,老师又教授了“免得”这个词,采用“换偏旁”这种方法来使学生拓展了思路,深刻的记住了这个词,接着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情朗读,使词语的教学更加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的、充满活力的。
二、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循情入境,激发探究,鼓励说话”这个环节,安排几个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对文本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问题的意识,比如:“四年前,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的呢?”“他为什么这么仔细的地埋着木匣呢?”这两个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以及精彩的回答,有些甚至出乎老师的意料。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三、体验中明白道理
新课标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黄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问:“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东西,你想想还会有什么?东西可真多啊,如果是你,你喜欢这个装满宝贝的木匣么?”以及找一个学生演一演科里亚埋木匣的动作。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课本中人物的心情和当时的情形,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整体来说,黄老师的这一课首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其次,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黄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再次,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黄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是很多。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自悟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黄老师的《科里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