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2-7-9 16:59:37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小兴安岭》案例与反思0
推荐《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篇课文结构上非常鲜明,前后各一个自然段,分别为总述和总结,中间有四个段落分别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个季节大致相同。鉴于这中课文结构,我采用学习一个段落,总结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依照学习方法自学后三个部分的形式。下面是我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学完小兴安岭的春天,咱们一块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咱们开始先做什么?
生:先找和春天有关的景物,
师:对了,然后呢?
师:大家都不知道啊,老师说吧,刚才找完小兴安岭的春天的景物后,是不是老师大着大家逐个分析,找到了他们都有什么特点?
生:对。
师:好,分析完景物后,我们又做了什么?是不是开始读了,对了,再体会课文的感情,想想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出来。是不是?
(课件出示:第一步:什么美标画景物,第二步:怎么美分析景物,第三步:体会感情,读课文。)
师:下面我想问一下,喜欢夏天的同学举手,这么多啊;喜欢秋天的举手,也不少,冬天的呢。同学们,你喜欢哪个段落,下面的时间你就按照这个步骤学习那个段落。待会老师就客串一下游客,同学们是导游,我要去小兴安岭旅游,看看哪个同学是合格的导游,好不好?
(学生阅读和勾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了,哪个小导游先来给我介绍?
生1:我想给你介绍小兴安岭的夏天,夏天有树木
师:只有树木?那位同学补充?
生2:还有雾。
生3:太阳。
师:是太阳吗?
生4:是太阳光。
生5: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
师:好了,下面怎么带我欣赏景物呢?
生1:树木长的葱葱茏茏的
师:还有呢?想不起来了,谁来补充?
生2: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
师:还不完整啊?
生3: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
师:是啊,真是太茂盛了,到处都是一片树木的绿色,密不透风。还有吗?
生:太阳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
师:非常明亮对不对?还有吗?
生:草地上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师:你真善于发现。下面该进行什么了?
生:体会感情读课文,我认为这一段应该用自豪的语气来读。
师:好,那你就来试试。(生读课文)
师:读的真不错。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应该用高兴地语气来读。(生读课文)
师:他读的怎么样,大家来评价一下。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生:声音不够洪亮
生:他重读了课文中的表示动作的词
生:他读课文的时候作出了表情。
师:同学读的好,大家评价的也很好。
……
课后反思:
因为有家长听课,孩子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非常好,几乎没有说话和小动作的。而且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声音也都十分洪亮。
以上我已说明我的讲课思路,我在课堂上也是这么做的。可能是以前语文课上没这样作过吧,孩子们的配合和我的预设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在总结学习方法时,我自以在讲述春天时已经条理清楚了,我简单提示就能总结出来,谁知最后还是我一步一步的说出来的,其中可能是我的示范不够到位,另外,孩子对这种上课方式不适应。
这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孩子自学夏、秋、冬三个季节部分。虽然有了春天作为范例,而且也按照顺序总结除了学习方法,但孩子们却有点无所是从,没有能找到我给他们设定的身份,还是以一个课堂上的学生身份来向我回答问题,并且回答不够完整,往往需要多个同学补充才能够完满完成。而且这三部分的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而是在我的一点点提示下才完成。这就和我当初设定的自学——讲解的方式相去甚远,根本没有达到让学生讲授的目的。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让学生到讲台上做讲解,可能对学生进入角色有一些帮助。除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这种授课方式,还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适应课堂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