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7-9 10:27:15
|
只看该作者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陈少玲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姚老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姚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姚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她在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们把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复述,然后引出新课,再引导学生去读、思、品、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姚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二年级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在此我只举其中的一个例:词语的积累这个方面,教师用了知识迁移法,先让学生把书中偏正式的词语结构弄明白,如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结构说词语,从而积累到更多词语。我想如果能这样一直训练下去,到了高年段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可以行云流水,笔走如蛇了。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姚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蹬”和“顶”的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两三分钟后,姚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这几分钟的时间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紧接着,姚老师读道:“一年过去了……”学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又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再读“一万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的意思,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四、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与魅力。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里时,姚老师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在充分的朗读之后,教师问:“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就只变成这些吗?”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有的说;“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隧道。”有的说:“盘古的牙齿变成了高高的雪山。”还有的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绿绿的柳树,”……总之,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姚老师的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及时进行训练,及时积累了句子。
至于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教师的情感不够丰富,没有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2、评价语言不到位。
再教设计:
我还是从复习导入新课,但我会让学生复述全文,再对文本有个整体了解。
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我会入情入景地说、读,渲染学生。
评价学生时,我会按照学生回答的问题,围绕学生所说的内容作适当的评价。如:学生想象“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隧道。”姚老师的评价是“你说得真好”很肤浅,如果是我上,我会饱含深情的赞叹:啊!你的想象多么丰富啊,你的想象融化了盘古的鼻子,把我们带到了那黑黑的隧道”。
学生又接着说“盘古的牙齿变成了高高的雪山。”我按照学生的回答,我会说“你的想象也很丰富啊,带我们穿越了时空,越过了黑黑的隧道,来到了高高的,皑皑的雪山前,我们陶醉了。”
说得不对的请这老师别见怪,回为各有各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各人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