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2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筝》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风筝》评课
罗老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我认为罗老师做到了这几点:

   1、在罗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读的前提下学会了归纳,理清了脉络: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训练了学生一定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2、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一步步地带着学生感受到了做风筝时的充满憧憬的幸福、放风筝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线断后找风筝时的着急、垂头丧气但又希望无限的儿时童真。

   3、教师能给学生很多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体会、感悟、再体会,不断感受不同事件不同的心情,并以此让阅读作为加深课文理解的手段与方法,这里做得很好,应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4、字词的理解放到了上下文、句子中去引导体会,这是本文的又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一点不足就是整节课教学节奏比较缓慢,特别是导入部分的时间较长,如果在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再紧凑些,教学节奏的快慢强弱再突出些,相信这节课会上的更加精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风筝》评课稿
《风筝》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的课文,被安排在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的位置,是一篇精读课文。
 林小操老师教授的是本文的第1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同时要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精读课文1、2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听了林老师上的《风筝》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做如下评价。
一、 教材处理上,大刀阔斧,取舍恰当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在如此多的内容中,林老师可以说是大刀阔斧,非常准确地给自己的第1课时的内容进行定位,那就是选择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内容,从中体会“快乐”。正是因为林老师对教材的取舍得当,使得听课者对“快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二、词语教学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词、句训练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而中段的阅读教学和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主要是通过词句教学加以区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着一个个词语,深入学习。在林老师执教的《风筝》一课中,林老师就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精心”一词,林老师问:“什么叫精心?”学生回答有“用心、认真、专心 、一心一意”。其实教师就是采用了“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并进行语言的积累。又如教学“憧憬”一词。“憧憬”这个词,如果说它在字典里的意思,对于三上的孩子而言,是越说越糊涂,如何能让孩子知晓这个词的意思呢?教师就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说想做什么样的风筝,通过孩子说一系列想象中风筝的样子后,教师告诉孩子这就是“憧憬”。如此理解词语,水到渠成,铭记于心。还比如教学“翩翩”一词,就是让孩子运用自己的生活背景进行理解的,让孩子看到这个词,想象到了什么,如此就很好理解了词语。
三、朗读教学上,富有层次,形式多样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林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名轮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林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的体会的快乐心情,抓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同时,在朗读教学中,林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当然,这堂课也有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林老师在教学做风筝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说做风筝的时候在想些什么。照理说,做风筝时什么都不能想,一想,风筝就做不好了,一定要专心地做。另外,在这里进行想象,也没有体会到“快乐”的内容。这不就想是胡君老师说的挖坑不见井,白费力气呢?何不把时间用在更值得用的地方。但我认为林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不看别的,看执教教师的自如,看上课学生的愉悦,看听课老师的轻松,足以证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2:20 | 只看该作者
《风筝》课堂教学有感

                                         博爱中学       刘李芬

11月20日星期四上午到坦州实验中学听由中山市教研室举办的教学示范课,抱着去学习的心态认真地听了三节课,受益匪浅,真是不枉此行。散文《风筝》由初一老师白唯唯执教。白唯唯老师的教态自然亲切,语言优美,整课堂的教学条理清晰,内容环环相扣,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把握文本非常到位,整堂课教学实用性很强而又不落俗套。

    我觉得这堂课的亮点之一是注意方法的授予,牢牢地抓住语文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这一理念进行教学,授之以渔。比如在研读课文(读第四段)的环节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件往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找出发现弟弟偷放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在第一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积极认真去找,而且比较详细,但有一点就是学生在概括起因经过结果时语言不够简洁,这时白老师就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并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简洁,经老师引导,学生都做得非常好。而第二个问题学生也完成的比较好,最后由老师归纳分清神态与动作描写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再如情境练笔这一环节:傲然走出的“我”留下绝望的小兄弟在小屋里,假如你是小兄弟,此时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动作、心理呢?请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这一设计很好,学以致用,在练笔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亮点之二就是紧紧扣住语文新课程中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对话中,指导学生的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在白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学习探讨文本,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积极地引导学生。

     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次就先谈以上两点,再一次感谢白唯唯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2:29 | 只看该作者
   听白唯唯老师的《风筝》一课有感

                                             牛角中学    李莉

    我很荣幸有机会到坦州实验中学听了由中山市教研室举办的阅读示范课——白唯唯老师的《风筝》、张艳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以及葛艳秋老师讲授的《威尼斯商人》。聆听白老师的课,我如沐春风。她的课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将会促使我注入了更多新的理念,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

    下面就让我谈一些感言吧!

    一、化大为小,找准切入点。

    在《风筝》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它意蕴丰富,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这篇课文难点较多。白老师正是以此为突破口,切合本节课内容,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1、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手足亲情;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手足亲情;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在分析第三自然段时,白老师设置了几个问题,教好地落实了“手足亲情”这一重点。在落实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时,白老师设置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通过“从弟弟的动作和神态推测一下弟弟认为自己偷做风筝是对还是错? ”引入到人物描写的方法的教学上。最后通过“情境练笔”这一环节,练习运用神态、动作、心理等方法来描写人物。我觉得在这一环节白老师设计的比较好,它不仅使用这个知识点变为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白老师最后还展示了自己的创作,给了同学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借鉴,看到学生获得知识后满足的样子,我当时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以一个中心意思去框死学生的思维。在这堂课上白老师也做得比较好。在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甚至偏离老师预设的问题和答案时,白老师没有一味地纠缠在那个问题上,而是灵活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文中。

    看一堂课是否是优质课,标准之一,不是光看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要看你给予了学生多少知识,学生收获了多少知识。 白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白老师这一节课,她那亲切自然的笑容,与学生间亲切、平等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流畅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沁入我的心田。听她的课,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2:42 | 只看该作者
      《风筝》听课感言

                                          民众中学初一级组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面对同样的公开课,听课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白老师执教的《风筝》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练习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白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例如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当学生有困难时,又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兄弟俩对风筝的态度截然不同,你认为小兄弟该不该放风筝?2找出哥哥发现小兄弟做风筝后,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你认为小兄弟做风筝是对还是错?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

   三、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心路历程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白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在课前导入时,询问学生童年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体验,更好地为学习本课服务。

    其次,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再者,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点拨环节,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适时指导。

    最后,由于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不熟悉,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欠缺默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2:51 | 只看该作者
             石岐中学听课感言

                                        周雪梅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一篇文章放到某册教材中变成课文,它就承载着特殊的课程任务了。我们要从课程的高度、教材的整体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用这篇课文“教什么”。 如果“教什么”搞偏了,课堂教学就是无的放矢了。如《风筝》一课是放在初一的第五单元,单元的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白唯唯老师在上《风筝》时对单元的要求把握很准确,抓住了“体会亲情,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等进行教学,将《风筝》这篇课文所承载着课程任务准确定位,做到了有的放矢。   

    确定了“教什么” ,关键是看“怎么教”。 白唯唯老师的《风筝》按照“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情境练笔”的思路有效地把握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遵循了阅读的心理规律。在阅读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而看书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及其组合关系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信息。
    从心理的角度看,这个“了解”就是一个理解文字符号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在“阅读心理”一条中写道:“阅读是一种以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在语文阅读中,其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有层次的过程。白唯唯老师问题的设计、教学思路的走向,都充分遵循、体现了“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这样一个有层次的阅读心理规律。尤其是“情境练笔”这一个环节,将“体会亲情,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的重点巧妙地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写作能力,体现了想象和表达的阅读心理历程,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不过在“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中,讲到“哥哥和弟弟对风筝截然不同的态度及不同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再多朗读,尽可能以读促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间的亲情。可能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听坦洲实验中学《风筝》研讨课的感言



海洲中学 陈远超

     2008年11月20日,我们海洲中学几们老师参中了在坦洲实验中学举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摩会,观摩坦洲实验中学几位老师的研讨课,收获很大。现在简单谈谈我对白唯唯老师上的《风筝》研讨课的感言。

    一、向白老师学习的地方

    1、教态自然、思路清晰。白老师是位年轻老师,面对全市那么多听课老师,上课时一点都不紧张,非常从容镇定,上课流程非常顺畅。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到分段研读,到情境练笔,教学过程的过渡衔接都很自然。

    2、学练读写结合,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白老师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重点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重点分析课文第三四段找出神态、动作的描写语句;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弟弟呆在屋里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内容。既有对描写方法的学习探究,又有对描写方法的运用,从学与用两方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点建议供参考

    1、学生之间交流少了些,可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强,都很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练笔后也能大胆读出自己的写文段。不过总体感觉上,讨论的氛围不够,合作学习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建议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先小组内交流一下,得到更好的答案。

    2、为了搞活气氛,可让学生对于“我”抓弟弟的风筝,然后掷在地上踏扁的事进行情境表演。表演时可让多组同学用不同方式表演,进行对比。这样可把“我”和弟弟的神态、动作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体会更容易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4: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