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灰雀》教后随笔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2:47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我抓描写男孩的几句话进行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原来不说———到想说却又不敢说——到最后却那么肯定地说,到底是什么让男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再读描写列宁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得是男孩的“善良、诚实”(看到列宁不见灰雀这么难过,不想让列宁伤心)学生的体会固然没错,但列宁的这几句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仅仅是在叹息这只灰雀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课文的重点是写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体会到得是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而我这样的设计,侧重了男孩诚实、善良,成了喧宾夺主了。虽然在课的结尾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男孩的一份爱护、宽容。但这些体会有点不够份量,列宁的形象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列宁对孩子的那份宽容没有竖立起来。

下课后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还是从原来的句子入手。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让学生感悟到,列宁从孩子两次的说话中已经觉察到灰雀的失踪,跟小男孩有关,然后读句子,让学生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3:16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我抓描写男孩的几句话进行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原来不说———到想说却又不敢说——到最后却那么肯定地说,到底是什么让男孩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再读描写列宁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得是男孩的“善良、诚实”(看到列宁不见灰雀这么难过,不想让列宁伤心)学生的体会固然没错,但列宁的这几句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他仅仅是在叹息这只灰雀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课文的重点是写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体会到得是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而我这样的设计,侧重了男孩诚实、善良,成了喧宾夺主了。虽然在课的结尾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男孩的一份爱护、宽容。但这些体会有点不够份量,列宁的形象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列宁对孩子的那份宽容没有竖立起来。

下课后我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还是从原来的句子入手。在一次次的朗读声中,让学生感悟到,列宁从孩子两次的说话中已经觉察到灰雀的失踪,跟小男孩有关,然后读句子,让学生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9:53:38 | 只看该作者
{《灰雀》教学反思}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老师们就提出,这篇课文对一部分理解能力不够的孩子来说,可能读不太懂;尤其本单元主题要求通过平凡小事体会名人的不平凡,所以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的保护“,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去通过伟人的日常小事来感受他们的伟大,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小组活动引导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帮列宁侦查灰雀去向的情境,要求让他们从小男孩语言、行动、神态的蛛丝马迹中来寻找线索,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和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同龄抓灰雀小伙伴上,结果孩子们果然比较感兴趣,争着说出自己作为大侦探的发现,很容易就通过小伙伴的表现帮列宁发现灰雀去哪了。见孩子们兴趣高涨,我就趁机加了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列宁是真的不知道灰雀去哪了吗?你从哪看出列宁早就知道了?结果一开始琢磨大人的想法,孩子们就不太会了,只有个别孩子举起了手。

讲完这课,我觉得其实对于文本来说,可能编教材的一方希望老师能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最大功用,比如本课通过伟人小事来感受伟人品质,但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他们在读的时候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阅读的时候能引起他们疑问感受,以及对语言对人情人性注意的点也不在这,如果能够关注到他们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是把外界期望加给他们,他们会更愿意参与进来。再多想一点,记得小学语文杂志上有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社会,不得不忽视他们现在真正的需要,而让他们符合将来外界对他们需要的过程,要是这样来看的话其实蛮替他们伤心地,虽然我们小时候明明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1: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