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立意不好,或者作者根本就糊里糊涂不明了。文章是要赞扬孩子们劳动俭学,可这种劳动的意义在哪儿,这是一种什么情形下的劳动,其社会意义是什么,作者没有交待(当代的俭学应体现当代人的社会人文思想),大概也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觉着好就写,到底怎么好只有天知道。
其次文章逻辑混乱,交待不清
再者,语言用词不准确
下为品评,大伙参详: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这句话的理由在哪儿,从文章看不出,本人也不认为这句话符合实际情形,不能与后边的两个类比例子并论),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这句话这样说意思别扭,换个说法为好)。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藏’不准确,因为槐米与槐叶一样生在枝头,而且数量很多。‘惹人注意’不如‘引人注目’)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与前后句没有逻辑关系)。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不会一天24小时都热吧?应该讲清楚)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此词不当)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到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此句不通,且削的是枝,不是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下来了’是什么地方?)。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上下飞舞着(是什么在舞?);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此句描写不完整,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红色标出的词句让人很费解,不知所云,都有问题,比如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与前一句比对,孩子们是归来了,还是在路上?)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典型的革命范文模仿写法,给人的感觉孩子们的天天工作就是劳动,不是学习,而且应该怎样看待孩子劳动,好象不应是歌颂的语气,将孩子的行为理想化祟高化,这样的结尾是小学水平的手笔,并没写出生活中劳动的美,立意不高也不真实不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