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5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父亲和鸟》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亲和鸟》听课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我在翻阅文本时,觉得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也许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应该保护鸟类,但是,内心总是会感觉像少了什么。在欣赏了钱红梅老师对文本的演绎后,才猛然发觉,我所缺少的正是学生的爱鸟之情和父亲爱鸟之情不能从内心达到共鸣。学生只是停留在喊喊口号而已,在情感上是不会有什么触动的。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基础知识,弘扬人文精神。这节课中钱老师重视了语言的“达意”、“传情”功能,追寻一种心灵共振的境界。学生纯洁的心灵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能生成一堂师生、文本、作者情感共鸣的课堂。课堂中,钱老师一直带着学生在美的环境、美的语言中一同学习。学生的话语如不绝的潮水从学生的心泉中哗哗流淌,充满灵性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又是小学生学习的对象。钱老师凭借课文内容寻找情感激发最佳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氛围中。在文本教材的处理上,别具匠心,充分挖掘文中内在的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演表情,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深深的爱鸟之情。“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是我呢?”“父亲通过闻就能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是我……”“父亲通过望就能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是为什么要闻了又闻,望了又望?”老师三次引读,学生通过父亲和我的对比,领悟到父亲是个鸟类专家,对鸟有着不同寻常的了解,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他对鸟类超乎常人的热爱。

总之,这是一堂将语文兴趣、态度、意愿悄然化为生命激情的课堂。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我也在思索,父亲爱鸟、知鸟除了体现在“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样的细节中,其实在“喃喃地说”、“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等语言动作中都有文章可以做,能不能把时间留一些给这样的语言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也一直存有这样的疑惑:作为第二课时,文本的整体把握该如何处理?需要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整体的回顾,完整的阅读、朗读吗?

真理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被验证的,相信凭着一颗赤诚之心,我们会在新课程的星光大道上越走越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10:06 | 只看该作者
推敲细节,做足亮点   说实话,名师的课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但他们善于抓住细节,重锤敲打,使课堂不时迸发出亮点。像星期六上午第二节课北仑淮河小学的郑巍巍执教的《父亲和鸟》。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篇是“父亲”和“我”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可知他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他居然能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易受到伤害。“父亲”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深爱之情,在教学时老师抓住“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来展开教学活动。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当学生找出这一句后。

师:什么时候你会望了又望?

生:路过玩具店,肯德鸡店……

师: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开心,希望爸爸妈妈也买一个。

师:那你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生:开心,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请四人一组讨论

生1:我从“又”字体会到父亲非常高兴。

生2:父亲有可能很喜欢鸟味,就好象闻到什么糖。

师:你平常喜欢闻鸟味吗?

生:不喜欢。

师:而父亲呢,他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很喜欢鸟,很开心,快活。

师:你就是父亲,读出开心、快活。

父亲“望了又望”望到了树枝在动,知道了树上有许多鸟,而“我”站在父亲身边感受不到树上有鸟。父亲“闻了又闻”,闻到了鸟味,而“我”从来没听到过鸟还有味道。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像位鸟类专家。





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点思考

  语文是灵动的生命体。回归生活、回归主体、回归生命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而我们教师在这么美好的领域里要为学生做点什么呢?这次的宁波之行让我对语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幸运的是此次特级老师们的精彩演绎也或多或少解答了我的疑惑。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充满生命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首先体现在阅读主体的自主性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应该体现在阅读实践的探究性上。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教师需要随时的引导和调控。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还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传递个学生,去感染学生。

案例一

   郑巍巍老师教学《父亲和鸟》一课时,动情地引导理解父亲和鸟的深情,然后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当(                 )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1:当鸟儿们唱歌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2:当鸟儿们最快乐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3:当我快乐地与父亲谈鸟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4:当父亲觉得我也很爱鸟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5:当森林里没有战争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6:当人类永远与鸟儿做朋友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师:同学们的心已经与父亲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我们感受了父亲与鸟的融洽,感受父亲和鸟的快乐,也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让我们再去读一读这段话,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就是要在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战线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对文本进行独特、新颖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自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星期六上午第一和第二节课都是上《父亲和鸟》,分别有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的张玲和北仑淮河小学的郑巍巍执教。这篇课文我去年在学校向家长开课时上过,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篇是“父亲”和“我”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可知他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他居然能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易受到伤害。“父亲”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当时我记得上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深爱之情,在教学时我抓住“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来展开教学活动。父亲“望了又望”望到了树枝在动,知道了树上有许多鸟,而“我”站在父亲身边感受不到树上有鸟。父亲“闻了又闻”,闻到了鸟味,而“我”从来没听到过鸟还有味道。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像位鸟类专家。

以上这层内容的教学,我自认为上得还算成功,可后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和父亲相对比的问题:你们面对怎样的东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一生回答:我看到老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家长听了忍不住笑出来。糟糕!怎么会想到老鼠呢?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对自己心爱的东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儿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由此可见他对鸟儿的喜爱。再叫个学生来回答吧,我这样想着,又叫了个聪明的学生,谁知他说:“我看到酱油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真是太离谱了,他们完全撇开课文内容,信口乱说了。我只好提示他们:父亲对自己心爱的鸟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你们面对什么样心爱的东西也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于是才有了肯德基、生日礼物等这样的答案,然后我匆匆小结:是呀,父亲对树林、对小鸟的爱就像你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句话。不难看出我在学生和父亲对比这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得不够到位,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的思路强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在学生的学路和我教师的教路发生裂层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知识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机智。而在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上却很容易捕捉到他们的教学机智。如:幽默大师虞大明老师在教《共有名字》一课时,在学生感受到共有一个名字会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时,要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八节,思考:为什么土耳其一个小村庄里的人不改变这个共有一个名字的习惯?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争着回答,虞老师问:会说了吗?学生齐声回答:会。老师说会了我们就不说了,就改用朗读来回答吧,想想在读时哪几个词强调出来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我想这一改改得真妙呀!把学生的“思”与“读”巧妙衔接,教学环节过渡得如此天衣无缝,实在是令人敬佩呀!

听课回来后的那天晚上,我对自己去年上过的《父亲和鸟》又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如果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应该怎样做呢?当一个学生说:我看到老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时,我可以这样追问他:老鼠这小动物是很可爱,可你除了会望了又望,还会闻了又闻吗?另一个学生说面对酱油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我应该这样回答他:酱油是常见的烧菜用的调料,有较浓的气味,我想闻几下也差不多了吧,不至于闻了又闻,让你百闻不厌吧。可能这样的点拨更有利于学生自悟自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10:22 | 只看该作者
《父亲和鸟》评课稿

      今天,听了柳老师任教的二年级上册29《父亲和鸟》,《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刘老师选择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她确定的目标是:1、会认“蒙、喃、味、弄、腾”等7个生字,会写“并、夜、重、喜”四个生字,能用“快活”、“最喜欢”说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父亲爱鸟。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读“蒙、喃”等7个生字,会写“并、喜、夜、重”四个生字,能用“快活”、“最喜欢”说话。教学难点:初步感知父亲的爱鸟之情。

     刘老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谈话引入,揭题。王老师先板书“鸟”,然后说:说起鸟,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由于课前老师布置过任务,大部分学生去查询过,所以回答时气氛热烈,给了学生极大的自我展示平台,有了这样的展示,那么学生都乐意去完成老师的作业,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但是,一位学生回答说“咏鹅”,老师不可置否,谈谈“鸟的诗句或词语”,“鹅”是鸟类吗?如果老师不引导,是否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呢?

     讨论完鸟的词语诗句,然后刘老师补充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然后质疑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识字认字。1、初次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2、认读生字,逐个出示带音节,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特别注意难读的生字。3、出示三组认读词语,多种方法读,重点读准“蒙、腾”。但是此处,重点读准“蒙、腾”落实不到位,学生读错,未能纠正。4、学习abb型词语。此处是由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让学生在读词语的过程中去发现呢?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的教学,王老师结合了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并且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这符合了区领导的要求:课堂中尽量安排学生写作业的时间。5、指导朗读难读句子。刘老师选择的是:“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在树林里过夜······”。“在鸟最快活的时刻,······”这样三个难读句子,抓住了难读句,叶抓住了重点句的朗读。朗读后用“快活”说话,也是结合课堂作业本的练习,但是,本人认为,在此处安排这样的作业为时过早,如果在感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说话,学生说的是否更到位,更有感触呢?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此处未让学生来朗读课文,直接由老师提出问题:父亲和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朗读第一自然段。生汇报朗读感悟: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用“最喜欢”说话。

     汇报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鸟儿的资料。教师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但未能给予评价,不利于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第四环节:书写指导。教师出示自编的生字儿歌,学生读,填空,然后观察生字,书写指导,此环节过于混乱,学生未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范写生字。是否让学生先观察生字,注意笔画,再范写,然后生描一描,写一个,最后完成儿歌,巩固生字记忆会更好些呢?

本堂课结构合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重难点突出,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但个人认为生字教学中可以省略字带音部分,这样课堂结构会更紧凑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更能促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10:36 | 只看该作者
《父亲和鸟》评课稿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知鸟”、“父亲爱鸟“。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教学中,刘老师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刘老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刘老师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在教学中刘老师将 “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先抓结尾,反观全文: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知道猎人是干什么的?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的人?(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然后逐句研读品味,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刘老师抓住文章的第13自然段——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师问:父亲除了快活还有什么?(父亲除了快活还有担心、紧张、伤心……师:担心什么?紧张什么?伤心什么呢?像这样的父亲可能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他爱鸟)。是啊,父亲和鸟就像亲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和谐相处。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10:58 | 只看该作者
《父亲和鸟》评课
在这节课上,兰老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了一个情趣浓浓、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的语文特色。

  兰老师充分搜集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上适时使用,收到很好的激趣激情作用。教学伊始,兰老师让孩子们尽情欣赏林中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欣赏小鸟千姿百态的可爱模样,配合老师自身优美的、充满激情的描述,把孩子带进诗意浓浓的情境,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而那幅雾蒙蒙的树林图,则伴随孩子阅读理解始终,直观形象地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句,读懂课文。这样的媒体辅助手段非常切合低段小朋友的认知特点,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兰老师同样体现了她踏踏实实注重孩子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孩子语感熏陶的教学风格。从字词的学习,到词句的感悟,到巩固拓展积累,都踏实有效地引领着孩子的良好语感。你看,从“变变变,词语变短语”,雾蒙蒙的树林——树林雾蒙蒙的;浓浓的草木气味——草木气味浓浓的;捂得热腾腾的羽毛——羽毛捂得热腾腾的;从“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到()了又(),从喜()()笑()()绿()()到淡淡的()绿绿的()甜甜的()。这样的训练既拓展积累,发散思维,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8: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