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7-7 17:05:59
|
只看该作者
听《浅水洼里的小鱼》有感
星期五下午,镇教研课上林老师上了《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我听后深有感触。那可以说是第四次听林老师上这一课,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同样的课文,同样的老师,每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设计,以及课堂上学生有时的意外回答,让我感觉到没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也让我感觉到要上好一节课,不是花多少工夫就能解决的,那其中的精力是挺折磨人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
本课堂有很多亮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情景,铺垫情感。
课堂伊始:林老师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点击课件)“有一天,一个可怕的巨浪击中了一群来不及躲避的小鱼,它们被抛出了大海,被困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成了一群浅水洼里的小鱼。如果这些小鱼一直待在浅水洼里将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看一看,请大家仔细读读第一自然段。”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相机点击课件播放小鱼快被干死的小动画,感受小鱼的可怜。这样适时的运用课件创设了情景,铺垫情感,给学生更多的感受,也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朗读。
2.想象补白,强化情感
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例如:现在你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的心情怎样?你心里怎么想?创设想象空间来说话,来感受此时小鱼的感受,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到课文中去,讲出此时不同的感受。在课文结尾部分,又进行想象,现在这些小鱼回到了大海,会对男孩说什么话?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3、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你说我说”说说小鸟受了伤、顽皮的小兔子撞伤了自己的脚等,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爱心的机会,最后教师小结要保护动物,送给学生一句话:“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己。”这样又一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会话能力,更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整节课中,我感觉林老师注重阅读感悟,在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这非常值得我学习。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我觉得是关键也难教,在课堂中,林老师采用的方法跟第一节差不多,也是师问生答,如:“怎么回大海?这个男孩为什么用力地扔?小男孩一直这么做下去,他累吗?为什么这么做?……”感觉好象都是老师“逼”着学生回答,学生好象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是开放、探究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
我曾在一则教案上看到,在教学2—6自然段时,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展示小男孩捡鱼、扔鱼的画面,引导学生向小男孩质疑,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告诉小组长,然后小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向小男孩提问……有的小组问:“小男孩,浅水洼里这么多鱼,你捡得完吗?”有的小组问:“你为什么要把们扔进大海,而不带回家呢?”还有的小组问:“捡不完的鱼,你为什么还不停地捡,到底谁在乎呢?”……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觉得非常袄,教师引领着孩子深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让孩子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与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谐、轻松地营造了一个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学习更加地愉悦,使孩子们更加地积极主动。也更容易体会小男孩救鱼时的执着与专注。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读好小男孩的话,演好小男孩的一系列动作。“我知道”要读得干脆些。文中最后一节出现了六个“这”,都要读得重一些,以表现小男孩救小鱼态度的坚决和专注。我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在教材与学生生命之间找到连接的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心灵世界,使朗读在教师的引领中不断增值。孩子们为小鱼紧张,为小鱼忧虑,为小鱼着急。这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不是靠刻板的讲解,空泛的提问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中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悟,水到渠成的。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觉得很好,把它记下来了“朗读是发现感动的方法,是承载感情的载体,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谁拨动了孩子们心中的那根“情”弦,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将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其实说的容易,做的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该怎样适度点拨、引导,不让学生朗读只能停留在个别学生的初步感悟中,对于我这样平常的教师也像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样,其实我也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鱼而已。因为我所具有的一些新理念就如浅水洼里的水一般少。每次听课后,我觉得都是一次学习,让我这条浅水洼里的小鱼离新课程的海洋更近了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