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生平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趣味阅读

[复制链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W.(Wilhelm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化学家


【简介】奥斯特瓦尔德.W.于1853年9月2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1872年起在捷尔普特(现塔尔图)大学攻读化学,于1878年获博士学位。1881年~1887年里加工学院任化学教授。1887年~1906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教授,兼任《物理化学杂志》和《自然哲学年鉴》主编。1904年作为交换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授一年。1906年退职,1932年4月4日逝世于莱比锡。


【主要成就】他从1871年起在捷尔普特大学对热化学产生兴趣,研究有关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问题。1882年~1887年在里加工学院,他致力于论证能量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开始了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并出版了《电化学研究》的论著。对弱电解质的理论,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888年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1891年提出关于颜色指示剂的初步理论;1893年测定了纯水的导电度;1894年首次阐明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机理;并于1897年提出弱酸和弱碱的滴定规律。对催化剂研究方面,他于1895年提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并且认为催化反应没有改变物质能量关系,只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阐明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1909年他完成使氨发生氧化的研究,发明了氨催化氧化法制取一氧化氮,被称之为“奥斯特瓦尔德法”,为氨的合成打下了基础。同年,研究催化剂,提出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原理。由于他在催化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被授予19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获得者:瓦拉赫.O.(OttoWallach,1847-1931)


德国化学家


【简介】瓦拉赫.O.于1847年3月27日生于柯尼斯堡。1867年由波茨坦大学预科学校毕业,进入哥丁根大学从师韦勒攻读化学。1869年在许布纳指导下从事有机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同年曾担任霍夫曼、维歇尔豪斯的助手。1870年在波恩大学任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的助手,负责实验室的工作。1871年~1872年在矮克发公司任工业化学家。1872年回波恩大学任有机化学实验室助教,后晋升为讲师。1876年任副教授,1879年任药理学教授。1889年~1915年在哥丁根大学任化学教授兼任化学研究所所长。1915年退休。1931年2月26日逝世于哥丁根。


【主要成就】他奠定了脂环族和波烯化学研究的基础,是人造香精和合成树脂工业的奠基人。他分离和提纯出香精油,并确定其结构成份。


1867年起在韦勒、许布纳等的指导下进行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1869年以《甲苯同系物的位置异构现象》的论文获博士学位。他首先发现用亚硝酰氧等试剂能和萜烯类化合物形成固体加成物,从而能系统地制备纯净的萜烯类化合物。并首先对萜烯加以命名。他又测定出萜烯的结构是由五个碳原子的异戊二烯单体聚合物,井指出在强酸和高温作用下,萜烯能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为以后人工合成萜烯打下了基础。在萜烯的研究中,他发表过100多篇论文,1909年将一生对萜烯研究成果写成《萜和樟脑》一书。在1895年~1905年,他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由于上述杰出贡献,他于1910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获得者:格林尼亚.V.(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化学家


萨巴蒂埃.P.(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化学家


格林尼亚.V.


【简介】格林尼亚.V.于1871年5月6日生于法国瑟堡。1889年获奖学金在克卢尼专科学校攻读数学。1891年插班进入里昂大学,1892年大学毕业。1894年任里昂大学化学系助教。1898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被任命为指导讲师。1901年获得博士学位。1905年~1906年在贝桑松大学任教,为化学讲师。1906年~1908年在里昂大学任教,1906年为巴比尔的助理研究员,1908年任副教授。1909年~1919年在南锡大学任有机化学教授。1919年在里昂大学任普通化学教授。1921年任里昂大学工业化学学院院长,1929年任该校科学院院长。1935年12月13日逝世于里昂。


【主要成就】发现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该试剂在无水乙醚中由镁金属和烷基卤反应生成。该试剂打开了有机金属在各种官能团合成的新领域。格林尼亚试剂能和某些活泼氢化物、二氧化碳、羰基化合物及金属或非金属卤代物反应,被称为格氏反应。


大学毕业后,留校给著名有机化学家巴比尔作助手。并于1901年成功地完成了有机镁化合物(后被称为格氏试剂)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格氏试剂是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是有机化学家使用得最有用和最多能的化学试剂之一。由于它的碳原子上具有相当的负碳离子的性质,能进行许多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化学的基本原料,如醇、醛、酮等有机化合物,是人们进行有机合成的常用试剂。由于格氏试剂能使人们大量地制造自然界所没有、但性能更好的各种化合物,因此该试剂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烷烃从石油中分离、提纯是很复杂的,而格氏试剂和水反应生成烷烃却很容易。


由于格氏试剂的发现,他于1912年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获得者:维尔纳.A.(Alfredwerner,1866-1919)

瑞士化学家


【简介】维尔纳.A.于1866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米卢斯。从1878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高等技术学校攻读化学,先后从师于亨茨希和隆格等教授学习化学,于1890年10月13日获博士学位。1895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被提升为有机化学教授。1919年辞去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教职,同年11月15日逝世于苏黎世。


【主要成就】他首先提出“配位数”的概念,建立了络合物的配位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正确地解释了化学实验事实,扩展化合价的概念,而且提出配位体异构现象,为立体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890年,他在博士论文中论述了氮化合物中原子的立体排列。先后发表了《关于化学亲和力和化合价理论问题》、《论无机化合的结构》的论文,提出了分子结构的配位场理论。他认为原子价概念说明不了络合物的结构,应引入副价的概念来扩展原子价概念。一些金属的原子价除主价外,还可以有副价。1899年他通过对有关金属——氨络合物、水合物和双盐的研究,首先提出“立体化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限于含碳的化合物”的论断。为了解释钴氨络合物中氯的不同作用,他又提出把络合物分为“内界”和“外界”的理论。内界是由中心离子与周围紧密相结合的配位体组成,不易分解,而外界的离子就容易分解。1911年他又利用碳原子合成了40多种旋光性分子,用以证实配位理论的有效性。尽管他没能建立起一个完整严谨的化合价理论,但他所使用的间接和经典构型测定法为以后的生化、分析、有机和物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由于这些成就,他获得了19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获得者】


理查兹.T.W(TheodoreWilliamRichards,1868-1928)美国化学家


【个人简介】


1868年1月3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日尔曼镇。1883年-1885年在哈佛福特学院学习,在化学和天文学上成绩突出。1885年大学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1885年进入哈佛大学从师美国著名化学家库克攻读化学。1886年相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888年获博士学位。1888年获帕克奖学金到欧洲留学,曾在哥丁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1889年回国任哈佛大学定量分析化学助教,1891年任讲师,1894年任副教授。1895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从师奥斯特瓦尔德学习物理化学,在哥丁根大学从师内雷斯特。1901年他谢绝了哥丁根大学任他为物理化学教授,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1903年-1911年任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1912年被授予欧文化学教授职位,同年任沃尔科特·吉布斯纪念实验室主任。1928年4月2日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主要成就】


他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已。在热化学和热力学的研究中也取得杰出的成就,在物理化学参数测定技术上有很大贡献。


在哈佛福特学院读书时,开始研究原子量的问题,并对原子量数值提出质疑。1888年在库克的指导下,准确地测定出以氢为基准氧的原子量是15.869,而不是16。并以此撰写成他的博士论文。1895年他改进了重量法测定原子量的技术,陆续测定出铜、钡、锶、钙、锌、镁、镍、钴、铀、铯等25种元素准确的原子量。1905年起他开始研究铅的同位素和热化学。1913年在他领导下,哈佛大学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化学实验室。此后他重新精确核定了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同年,他和英国化学家索迪各自独立从放射性矿物铀、钍中发现铅的同位素,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同位素,同位素的原子量不同,但化学性质一样。他证明了同位素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原子衰变和嬗变的理论。由此,他获得了1914年的度诺贝尔化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克拉兹(PaulCrutzen)(荷兰人)、马里奥·莫林(MarioMolina)(墨西哥人)和舍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美国人),表彰他们在平流层臭氧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平流层臭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三位获奖者都是大气化学家,他们在开拓有关的大气化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20多年前,克拉兹“第一次把臭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他指出人类活动释放的少量物质能够损害全球范围的臭氧。克拉兹把平流层的研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莫林和罗兰作了卓越的预测——少量的氯氟烃类能够在平流层以催化的方式耗损大量的臭氧。经过20多年科学界不断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他们的理论。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世界各国对臭氧层的关注,促使国际上对保护臭氧层问题及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从而使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有可能避免由臭氧层耗损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他们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有史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进入环境化学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泽维尔1946年生于埃及,早年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后毕业于美国的费城大学,现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成就是:使用毫微微秒化学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


以往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而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毫微微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泽维尔的研究成果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毫微微秒光谱学技术,毫微微秒就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泽维尔的研究成果由于使得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7: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