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09:53:54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语文组
本课是一首关于自然知识的诗歌,主要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同时告诉小读者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仔细观察就能得到更多的知识。本课突出的特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把植物和种子分别当作“妈妈”和“孩子”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易于调动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观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第一节与牛马和鸟相比,提出问题:“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这里用“旅行”一词来指种子离开植物妈妈落到其它的地方去,用“四海为家”一词指植物种子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第二至四节具体介绍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本身条件、外界条件以及传播方式:蒲公英用降落伞乘着风,苍耳用带刺的铠甲挂住动物的皮毛,豌豆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炸开。这里的“降落伞”“带刺的铠甲”“豆荚”是植物本身的条件;“风”“动物的皮毛”“太阳”是外界的条件;“乘着”“挂住”“炸开”是传播方式。诗中把蒲公英种子和苍耳种子分别比作“降落伞”和“带刺的铠甲”,直观、形象;又用“准备”“送给”“穿上”几个词给植物赋予了人的感情,写出了植物的灵性,生动、传神;象声词“啪”准确地描摹了豆荚炸开的声音,反映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灵活多样。比如,同样是说种子离开植物妈妈,诗中就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此外,本课自始至终压“啊”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吴雪婷老师的课分别给予学生以第一身份“我”、第二身份“你”、第三身份“他”,由扶到放,来分别学习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的办法,使他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奇妙和文章表达方式上的巧妙。在这个过程中,她分别以回忆、听、说、读、演等方式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融入到植物世界中去,在一些情境中解决了本课难点词“纷纷”、“四海为家”的理解和其他一些说话训练。
课文第二段到第四段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豆荚三种植物的传播方式,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这些植物是非常陌生的,对传播方式更加抽象。所以我建议,除了课件图片以外,可以通过录像来展示。可把课前采集蒲公英的绒球展示给学生看,再吹一口气,学生便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把苍耳种子放到学生的绒衣上,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种子却牢牢挂在身上。利用这种释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弄懂了“只要挂在动物的皮毛,就能走遍田野、山洼”的意思;拿出一颗豆荚,将豆荚一捏,壳子突然收缩,形成弹力,将豌豆弹射出来。这与课文里写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效果是一样的。
吴老师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出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说不出来。其实,是因为老师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模仿太难了,孩子们的思路就没办法打开了。可以先让孩子讨论讨论平时吃过的、看过的、听过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再去模仿,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豁然开朗了。
虽然这堂课讲的是科学知识,但是语文课毕竟和科学课是不同的。主要还是以初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及感受语言美为主,不必强化科学知识。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