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7-6 09:52:34
|
只看该作者
《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
我一直在想,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到底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听了吴老师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想吴老师大致分为三个板块进行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一、课前预习。
吴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阅读的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如果预习方法得当,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正式执教下来也发现了问题,一年级小朋友没有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很多学生回家时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了资料,但是没有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即使有的学生能记住一星半点儿,但是第二天到了课堂上面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说不清是非黑白了。
我在想,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拓展的内容能不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转变一下方式,不要让学生回答: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而是选用图文填空的形式,说:我知道()是靠风传播种子的,()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
二、课内阅读。
吴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抓住的诗歌的2,3,4小节进行阅读教学。第2小节是老师教学的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蒲公英妈妈准备了什么?”“还要谁的帮助?”,通过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接下来的3,4小节就让学生同桌一起自学,吴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再填一填。这一部分的交流,吴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我想,一年级学生写字速度慢,让他们填表格,不如在语文书上自己圈圈画画更容易些。吴老师在教学这三个小节中都拓展了课外知识的阅读,这是课内外阅读结合的一个尝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作者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补充,像《春到梅花山》一课中,就可以补充阅读李公明写的《早梅》;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来进行课外阅读的补充,像《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可补充毛主席的一些小故事。
三、课后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利用大量的课后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的,老师要做好为学生推荐好书的工作。
吴老师在这节课上向学生推荐了三本书,都是和植物有关的科普知识。
我觉得可以推荐一本绘本,可能更适合一年级学生德国安妮默勒写的《一粒种子的旅行》
吴老师的这堂课,由于前面讲的时间太多学生就没有时间写字了,我想,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写字还是需要的,而且要保证时间练习写的。如果前面的讲解可以精简些,紧凑些,那么学生就有当堂练习的时间了。
虽然说这是一篇诗歌形式的课文,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学生读起来有难度。因为诗歌中有很多生字,是一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的,所以造成了阅读的困难。在课前预设时,我们还是应该多考虑一些学情,任何环节的设计,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希望下次徐老师在上课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