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试卷答案文字版初中毕业生升学招生考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02:2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试卷答案文字版初中毕业生升学招生考试
泰州市二O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是透视人linghún的窗户。在母语中觉醒,在母语中感动,在母语中陶醉,在母语中升华,是我们中华儿女坚定的教育信仰和ch6nggāo的价值追求。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很多市民向记者打听: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有哪些旅游项目?可以品尝到哪些美食?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D.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经过我市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终于落户泰州。
  B.泰州园博园内,鸟儿翩飞起舞,花儿竞相怒放,鱼儿浮游潜泳,真是美不胜收!
  C.低保户老王昨天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D.华裔篮球新星林书豪膝伤现已痊愈,他很想早点重返球场,和队友们水乳交融在一起。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不是一番寒彻骨,。
  ④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⑤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5.名著阅读。(6分)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10篇文章。(2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
  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水浒传》中不乏巧借自然条件实现目标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更有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的情况: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泰州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4分)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4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第7题。(6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二)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8-11题。(14分)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④悖者之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02:26:46 | 只看该作者
(三)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有删改)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四)阅读寒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A】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有删改)

  15.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分)

  16.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4分)

  17.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五)阅读北齐的《回家的日子》一文,完成18-2l题。(20分)

  ①回故乡的路再短,感觉也很长,是如潮水般的思念拉长了回家的路。从定好日子回家开始,心灵已经上路。从这一刻起,想家的心绪如同进入汛期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上涨,一次比一次强劲地撞击胸膛。但是很奇怪,每次见到母亲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定会情感决堤。可每当看见母亲,我情感的浪潮就一下子变成了舒缓的河水。

  ②听父亲说,从得到我要回家的信儿开始,母亲的话明显多了,一天不知道要念叨多少回:"儿子要回来了,儿子要回来了。"父亲常开玩笑说,你妈把见到你当做上场比赛了--越临近越兴奋。可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很淡定,就好像我是这天上午刚出门似的。人说母子连心,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要不然,我的情感变化怎么与母亲一样呢!

  ③只要我提前打电话告诉母亲到家的时间,我到家时总是见到母亲在院门边择菜。每回母亲总是以这种方式等待她的儿子。如果实在等得太着急了,她也不会到路口去张望,就是想出去看看,也一定找个由头。有次我比预计时间晚到家七八个钟头,母亲往路口的小店跑了好几趟,不是买袋盐就是买瓶酱油。来回十来分钟的路,母亲都要走上半个多小时。

  ④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问声"回来了",语气很平常。我发现,即使我离家再久,母亲也不会像别的母亲见到孩子那样拉着我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她好像从不细细打量我。就是近几年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也从不会离我很近,我也没发现她特意看看我。可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得出。

  ⑤母亲笑得很甜,皱纹爬满了脸,如风吹过水面。没等我走近,母亲就先进了屋去了厨房,忙着为我做吃的。

  ⑥我站在母亲身后,发现母亲的白发又多了,个头好像又矮了些。我想抱住母亲,可抬起的手却是在抹眼角。我心里酸酸的,眼眶里湿湿的。我对母亲说,妈,别忙活,说说话吧。母亲说,没什么忙的,不耽搁说话的。每到这时候,都是我先说离家这些日子的事,然后母亲会说家里的事。这些话,平常电话里都是说过的,可我们还是像第一次说那样津津有味。母亲几乎没有闲的时候,手里总是有忙不完的活儿。我每次回家与母亲的交流,多半是这样进行的。有时我在看书或写作,母亲会坐在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或择菜,或叠衣服,我不说话,她就静静地坐着。有时我想和她说话,她会说,你忙你的,我坐在这儿就好。我知道,母亲只要我在她的目光里,她就很知足。而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特别空灵安详。

  ⑦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让她试穿我给她买的新衣,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

  ⑧每次回家,看我带着东西,见我帮着做这做那,母亲都会说,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儿子长大了,母亲不图别的,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能回到她身边看看、说说话。母亲没想过回报,当然,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母亲那醇厚的爱。

  ⑨无论离家多长时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回家的日子总是这么平常,在家里的生活,是最没有故事的。可在家里,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因为平淡而可亲。

  ⑩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从这一刻起,念家的种子就落入心田,每天都会生长。(有删改)

  18.文中多处写到"母子连心"的默契,请一一概括出来。(6分)

  19.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2分)

  (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2分)

  2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我背向着父亲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有改动)

  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回家的日子》:

  《我的母亲》:

  三、作文(60分)

  22.请以"感谢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