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5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二)图文配置由分离走向合一
早期的插图不但图文分离,且界线分明,避免图画干扰文字。如,图1的《海之歌》一课的插图,天空不敢逾越文字,图文切割整齐,显得生硬呆板。
图1 《海之歌》
现今的插图则重视图画与文字融为一体,重视整体的视觉效果。如,图2的《蓝湖》一课的插图,文字呈现在清澈的湖面上,与四周缤纷的花草树木融为一体,呈现赏心悦目的整体美感。
图2 《蓝湖》
(三)插图内容充分反映时代性
教科书插图不仅是平面艺术的造型活动,也能透过场景内容、服饰器物及情境气氛等要素,具体呈现画家创作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
例如,“教师方面”的差异。早期教师的服装、表情与肢体动作都很庄重规矩。让人充分感受到课堂气氛的严肃保守(图3左)。现在的教师已从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讨论课题,从座位的安排、教师服装、学生面部愉悦的表情,都可以感受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愉快的学习气氛(图3右)。
图3(左) 图3(右) 图4(左) 图4(右)
又如,“亲子相处”的差异。早期的插图重视家庭伦理中尊敬长辈、长幼有序的精神内涵。如,图4(左)家人服装整齐、正襟危坐。表情、肢体动作、座位都充分显示出角色间的辈分关系。一家人看似在严肃地讨论事情,其实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令人感受不到轻松愉悦的气氛。图4(右)则如实反映了现代家庭休闲生活的样貌,氛围转为轻松自然,愉快活泼。父母穿着休闲服,妈妈脚穿拖鞋,爸爸光着脚丫,极为贴近实际生活。
(四)插图风格的改变
1.造型表现由写实趋向概念化。
早期的插画家对于造型的诠释方式,多半以客观写实为主,忠实呈现原始物体的样貌,讲究比例、色彩、质感、空间以及明暗光影的写实再现。现今的插画家对于插图中的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则多采用概念化的方式呈现,不但改变局部比例且省掉许多细节的描绘,对于需要特殊强调的地方,甚至用夸大、变形的手法来凸显,使插图更具儿童化与趣味化。如,图5《新年到》一课,为了强调作者长了一岁,学会了写字,还学会了写卡片给外婆,于是把笔和卡片放大处理,脸部则省掉细节的描绘,用以凸显主题。
图5 《新年到》
2.角色行为由写实趋向拟人化。
早期的插图中,对于角色的行为表现,大多采用写实性描绘,维持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外形与行为特征,以致无法充分表现角色的情绪,传达课文中的精神。现今的插画家则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角色的行为更贴近儿童所认知的人类生活,不但容易引起共鸣,也丰富了插图的内容。如,图6“蒲公英种子”为了要在新的土壤里生根,不断地飞翔,追逐着太阳,追逐着月亮。蒲公英脸上愉悦的表情,月亮鼓励的微笑,都充分表现出追逐新生的喜悦。
图6 蒲公英种子
3.分镜画面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早期教科书插图,几乎全部以独立的分镜画面表现为主;现今的版本除了独立的分镜画面外,另外还加入了“融合的分镜画面”与“系列的分镜画面”等表现手法,利用多样的分镜画面,除了增强图像的叙事功能外,更能呈现较为丰富的文字内涵。如,图7《泰雅族的纹面文化》中,画出泰雅族人到了十四五岁,女孩学会织布,男孩学会打猎,经过族人的认可,便可在脸颊上面刺上花纹,表示长大成人,可以参加族里的活动。
图7 《泰雅族的纹面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