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选择和利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光旋 王 华 尹祖琴 杨 蔚 董晓宇



特约主持人:周光旋(全国小语会顾问,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嘉   宾:王 华(重庆市骨干教师、渝中区十佳青年教师、渝中区实验二小教师)



尹祖琴(重庆市渝中区名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杨 蔚(重庆名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主任)



董晓宇(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名师、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小语教研员)



周光旋: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出现了很多新气象。教学资源的普遍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在广泛运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用得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用得不当的,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碍于课堂教学。现在我们就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选择和利用进行研讨,以期明确恰当运用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恰当运用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尹祖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都很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很重视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研讨很有意义。



王华:恰当运用教学资源,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例如,上《画风》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生字“丹”后,我还没有来得及让学生组词,就有学生说出了“犱ā狀心”这个词。凭我对低年级学生的直感,他们说的可能是“担心”,然而“丹心”也不错呀。可他们心目中到底是“丹心”还是“担心”呢?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会影响他们对词语的正确使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将动物连环画──“丹顶鹤”的图片拿出来让大家看。在观察中,学生发现丹顶鹤头顶上有块红色,这时,我告诉学生:“‘丹心’的‘丹’就是红色的意思,我们担心什么可不能用这个‘丹’。‘担心’的‘担’和‘丹顶鹤’的‘丹’尽管读音相同,它们的字形和意思却不一样,大家千万别弄混了!”以后我班学生都没有用错过。这使我感到,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我们突破难点。



尹祖琴:是呀,在如火如荼的教学资源运用中,我们不难发现资源选用不当的案例比比皆是。前不久有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主旨──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过程中,引用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其内容是讲某国总统,不参加一个环保会议。老师还让学生上讲台扮演某国总统,让另外的学生当记者去采访。“记者”不仅对其没参加会议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还说该国的环保搞得不好。毋庸置疑,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让学生注重环保,珍爱地球,这本身没有错。但是由于没有恰当运用教学资源,把“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教学引向了对某国总统的批判,这显然失之偏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教学资源的策略



尹祖琴:有位老师在上《鲸》这课时,为了向学生展示鲸的大与罕见,他将网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与学生分享。他选取的课程资源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惜斥巨资在自己硕大的客厅里养了一头鲸。也许这位老师是想借世界首富的名号来凸显鲸的大吧,然而他没有考虑到,无论谁都没有权利把自然之物占为己有,而且把鲸养在客厅里也不人道。这样的资源选择就不恰当。如果这位老师选择一点儿有关鲸生活习性的课件,或者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数据引入课堂,效果就会好得多。



董晓宇:确实,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就给我们列出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以及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把握不好,选用不当,就有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周光旋:对。现在可供我们选择的资源的确很多,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教科书的首要资源作用。如果脱离教科书去滥用教学资源,就可能导致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众多教学资源,可以简单地归为“平面的”和“立体的”或者“课内的”和“课外的”。所谓“平面的”,指报纸、杂志、图书、图表、图片、挂图等;所谓“立体的”,指音像资料、电影电视、动态媒体课件等。所谓“课内的”,是指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受到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资源;而“课外的”,则不受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是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资源。有了这样的归类,可以方便我们在纷繁的资源中理清思路,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选取和运用。由于课堂教学是在教室这个空间和每节课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的,所以精选资源、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精选,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资源,还要将其摆在恰当的“位置”。



在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偏离了文字载体这个根本,因为我们是在学习语文,再多的资源,也不能忘了“语文”的根本。语文学习绝对不能看轻了语言文字。我们绝不能用电脑的打字来替代汉字的书写,也不能用媒体的演示来替代课本的学习。



王华:我想,如果我们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不是选取讲某国总统不参加环保会议的资料并加以评议,而是选取一些需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的矿产资源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再引入这些资源有限的藏量及可供开采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效果更好些?



尹祖琴:当然要好得多。我认为语文教学资源的选择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



周光旋:由此看来,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根据大家的讨论,我想简单地小结一下,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进行选择: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资料的长短等。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



董晓宇:在有效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上,我们曾经做过比较研究。从对《生命生命》一课的三种资源运用中,受到一些启发。请看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运用一



师:同学们,《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课前已布置大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杏林子,谁来说一说?



(有两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大家做了介绍)



师:杏林子面对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珍爱生命,创造价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这种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杏林子生平的了解,特别是对杏林子在遭遇不幸时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但是,这个资料只是用在学习三件事例前,



在教学的难点部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没有发挥其作用。



运用二



(开课同前一片段,对杏林子做了介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件事:飞蛾求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小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结合杏林子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面对这只拼命挣扎的小飞蛾,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谈想法)……



师:面对墙角的这株香瓜子,如果你就是遭遇挫折的杏林子,你又会怎么想呢?



(生谈想法,和前一段大体相同)……



师:静听心跳之后,杏林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第八自然段。



……



和第一片段相比,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资料。让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语言文字,进入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感悟。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谈飞蛾带来的感受,谈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带来的感受时都站在杏林子的角度,谈得非常空洞,而且套话连篇。经过研究发现,这是资源运用的时机没把握好,造成了人为的拔高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飞蛾的挣扎,学生本来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让学生站在杏林子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挣扎的飞蛾,显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他们只能用套话来应对,谈得空洞是难免的了。



运用三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飞蛾求生、墙角香瓜子生长后)



师:孩子们,通过前两个事例的学习,我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感悟,那本课的作者杏林子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什么叫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



生:怎样做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



“对生命负责”?



……



师:孩子们,杏林子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就要走进杏林子的生活,了解她的经历。



(教师、学生一起根据资料介绍杏林子的事迹)



师:相信了解了杏林子之后,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会有新的感受。



(学生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来说对“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生命负责”等的理解)



和第二个教学片段相比,这次资源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时,杏林子事迹的介绍对他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冲击波,让他们从杏林子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看到了杏林子是怎样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因为有了杏林子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而变得易于理解,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也被学生逐步掌握。



杨 蔚:我觉得在古诗教学上,利用教学资源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古诗《池上》一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三处运用了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前谈话



孩子们真可爱,周老师带你们去荷花池游玩,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小朋友看到什么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荷塘风景幻灯片)



2)课中识字



小朋友知道“小艇”吗?赶紧看看书上的图,把书上画的小艇指给周老师看看。(生指书上的小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出示课件“艇”字)小朋友注意看看“艇”字的结构──左边是“舟”字旁,右边读“廷”。小朋友知道吗?“舟”字的来历可有意思啦,看──(放课件:“舟”字的演变过程图)



教师边指图边说:小船→古代的字→现在的字,所以“舟”字旁与什么有关?(船)



3)课后拓展



其实,描写荷花池的古诗还有很多(课件展示诗歌:《江南》《采莲曲》),同学们也可以找其他诗歌来读读。从这几处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入荷塘美景,为学生营造了学习古诗的氛围;识字时,教师运用课件让学生把学习汉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渗透了汉字的演变;课后运用媒体适度拓展,省时、直观。这堂课由于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国经典诗文诵读课上获得了特等奖。



董晓宇:你谈的案例很有意思。看来正确使用教学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字词学习的基础,让语文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周光旋:以上的课例告诉我们,对精选资源的出示时机、运用环节以及资源的长度都要进行认真的考虑。教学资源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果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拿前面王华老师引入“丹顶鹤”来说吧,王老师通过“丹顶鹤”,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丹”,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不会把“担心”与“丹心”混用。王老师出示“丹顶鹤”的时机把握得好,而且还注意了资源运用的“度”。你看,当学生了解了“丹”,知道了“担心”与“丹心”的不同时,王老师就此打住,而没有生发开去大讲特讲“丹顶鹤”。



除了对教学资源的精选和恰当运用,还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出来,这对于创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尹祖琴:的确是这样。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语文教师刚从绍兴出差归来,学生们见了她十分高兴,有的大叫“老师回来了!我们可以上语文课啦……”有的细细观察着老师的变化,有的想知道老师带回了什么……学生溢于言表的那份欣喜和欢迎劲儿,让老师心里暖洋洋的。于是,她“激”中生智抓住这课堂生成的资源,创设了一个“访谈会”。在会上,老师告诉大家这次去了鲁迅的故乡,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早”字的来历和孔乙己的故事。让学生品尝了她带回的茴香豆,并让他们观察和感受茴香豆在形状、颜色、味道上的特点,回答了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习作,题目可以是“老师回来了”,可以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可以是“茴香豆”……后来,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从没上过这样的语文课,今天真高兴啊!”“今天,出差的王老师终于回来了,她来到教室,我有一种新的感觉。”“这节语文课真令人难忘!”“对于孔乙己,我不太喜欢。但是‘茴香豆’我吃了还想吃。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绍兴玩玩,去鲁迅的故居看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即兴生成的教学资源,极富趣味性与创造性。“听”“尝”“说”“问”“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一活动不仅自然、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对祖国文化名人、名作、乡土风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具体而又巧妙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



王华: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这的确给我们获取资源带来了方便。但资源的运用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而不是多多益善。面对各种各样的资源,我的做法是广泛浏览,精心选择。



周光旋:的确,网络资源给我们



带来了方便,但确实需要精选。在语文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开发中,我们应该追求“实效而有价值”,在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中,我们应该追求“恰当而有效率”,如果没有价值和效率,这样的资源开发和运用是没有意义的。弄不好,有的甚至会带来“信息干扰”和“信息污染”,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有碍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事与愿违的状况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肖羽记录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