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4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冷静,面对这些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微微一笑。我想,要弄懂当前的问题还要通过练习来解决。于是我马上说:“‘一群’与‘一堆’是不是一样多?我们来练习练习吧!”我快速在黑板上写出一()人,一()牛,一()土豆,一()苹果。学生纷纷举手,流利地回答:“一(群)人,一(群)牛,一(堆)土豆,一(堆)苹果。”我连忙夸奖他们并做小结:“小朋友们,你们可真聪明,看来‘堆’和‘群’都是说事物的数量……。”还没等我说出来,小朋友们已经异口同声地回答“很多。”这让我很高兴,看来孩子们对“堆”和“群”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时一个学生的手出现在我眼前:“老师,‘一堆’和‘一群’都是很多,那是不是一样的呢?”虽然这个孩子的表达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他想问的是“一堆”和“一群”有没有区别。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叫了一组同学到讲台上挨着站好让大家观察:“小朋友们,看,这一群人是怎样站的?”通过观察他们身边真实的例子,同学们看起来很有学习的兴趣,大声回答说:“他一个一个挨着站在一起的。“好!接下来我们来看图,那桌子上的一堆杏子是怎么放的?”学生急忙说:“是堆起来的呀!”我连忙追问:“平常我们看到土豆是怎么放的?”土豆是太平家家户户的经济来源之一,学生自然熟悉,挖回来的土豆是如何放置的。所以学生迫不急待地回答:“挨墙堆成堆的。”“是怎么才堆成堆的?”对一些堆的细节的理解,是解决难点的关键,我没敢放过这个细节,而是更深一步地挖掘学生闪光的思维。学生想想说:“妈妈挖回来把土豆倒在地上,地上就有了一堆儿了,第二天挖回来又堆在堆上,土豆堆就慢慢变大了,变高了。”看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大体意思,我马上把学生的答案描述出来并总结:“这叫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那么,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学生肯定的回答:“不行。”“那么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放得不一样。”“对!虽然它们都是表示数量很多,但摆放的方法却不一样。”“以后,小朋友们在运用数量词时,一层一层叠在一起的用‘堆’,一个一个紧挨着的用‘群’。”
回想本堂课,我运用大量的对比解决难点——数量词的运用。但这些对比都是建立在学生固有的知识层次上进一步发展来的,只有让生活与新知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灵活地吸收真知。学生的知识是不知不觉增长的,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是善于学习的人。我们过去的教法恰恰磨灭了他们这种天性!今天我们小小尝试让我懂得,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收获。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并且儿童的潜能无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相信,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路、一把钥匙,引导孩子通向语文学习的快乐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