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3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里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特点听得刺耳”,就是情绪上受刺激;“呜呼!无法可想!”则是直接抒写内心的悲哀与绝望。这就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动机。另外,鲁迅对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弱点深恶痛绝,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里的“哀”和“怒”就是情绪的宣泄,这种情感态度成为他写作一系列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2.情感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动力。写作是艰苦繁难而孤独的劳作,如果没有对写作的热爱,没有责任感、荣誉感作为内驱力,难于坚持到作品的完成。有了情感的动力,写作的活动就会变得光彩灿烂。从一定意义上说,投入的情感越多,产出的作品质量越高,数量也越多。就像朱光潜在《漫谈说理文》中说的,要对所说道理“有深厚的情感,就会兴会淋漓,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是写作的一种乐境”。
例如英国大作家狄更斯有一次哭着从书房里走出来,因为写到书中某主人公死了;巴尔扎克的一位朋友来访,正要敲书房的门,却听到巴尔扎克好像跟谁吵架,骂道:“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这位朋友推门进去,结果房里只有巴尔扎克一人他正在写作;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只要可以闭上眼睛就看见包法利夫人房间的大立柜上一块油漆脱落了,而且在写她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有中毒的感觉。可见写作是一种“乐境”,也是一种“苦境”,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推动,作家很难度过这样的“苦境”。
3.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中心枢纽和重要线索。
情感应成为作品的一条主要“经脉”,统领起作品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情感的基调成为整个作品的基础,情感的变化成为整个作品的变化节奏。
这条“经脉”可伏隐,可彰显;可暂断,可连续;可强烈,可平静;可贯穿到底,可中途变化;可呈现单一情感,可蕴含多种复合情感……如此种种皆可,惟一不可的是没有一条情感的“经脉”,没有“经脉”的人就不是活人,没有“经脉”的作品就不是正经作品。
《蒹葭》《关雎》是抒情诗,一种情感贯穿到底的,浓情深意颇感人心;《氓》是叙事诗,也深含情感,且抒情成为一条线索,其中的情感有起伏的变化,始而纯情,中而怨情,终而绝情。如果抓住了这样的情感线索,这些远古时代的诗章不是变得鲜活了吗?古人的情意不是离我们心灵更近了吗?
鲁迅小说中的情感较为含蓄,但也可以认真体会,也能察觉得到。如在《药》中,有对革命者夏瑜的崇仰,有对不觉的群众的悲哀,有对刽子手和杀人帮凶的憎恨,表现作者对一个时代、一种环境、各色人等的各种不同情感,混杂的情感汇集成一股的情感的潜流,深沉而悠远。欣赏文学的本领就在于从细枝末节中体会出深奥宏大的东西来。
五、表达文学情感的常见弊端有哪些?
表达文学情感的弊端不在情感的有无,而在表达的好坏。正如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等的情感各不相同一样,文学情感也有文野之分、高下之分、优劣之分。一般说来,文学名著总是情感丰富深刻、鲜明独特、健康高尚的;而多如牛毛的三流四流的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总是怪病百出的。我们平时读书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感触它们的种种弊端,不是产生美感,而是产生厌感、恶感。
凡俗的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总是缺少深高度的。能发表的作品,其情感的鲜明独特可能不成问题,但很少见到有深度的——触及人性的最深刻的本质,以及有高度的——超越个人情感局限而上升到对全人类的关怀,对公正心、责任感的强烈表达。普通情感酝酿出来的作品有如一块普通的工艺石,可以把它雕刻得好看甚至有点媚态,可是不像高尚的心灵、广阔的胸怀、深沉而丰富的情感所酝酿出来的、如同金刚石一般的优秀作品那样,经过高温高压锻造,不需要太多的技巧、笔法,也能自成高格,经过时间的淘洗,越加发出迷人的光彩。总之,凡俗的作品的情感视域太狭窄、太低位了。
浅露的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总是张露而不知含蓄、夸饰而不知节制的。其情感的艺术化、文笔的技巧可能都不错了,可一“张露”开来,“底儿”全抖落出了,显出作者的张狂、浅陋和无涵养,作品没给读者回味的余地,读者产生不了阅读的兴趣。许多年前的大量诗歌虽曰豪放,却情脉张露,毫不收敛,结果时过境迁,它们如同过眼云烟不见踪影;现在许多散文唯恐读者不明作者写作意图,“点睛”之笔繁多,不知或不愿让情感在对景、事、物的描述中自然流露,低估了读者的感受力、理解力,这样的作品也无疑是速朽的。当然,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是不讲究含蓄的,甚至有时尽显竭力之态、张狂之色,但即便这是创作一途、风格一路,也要多用形象说话,也要求情脉忌浅、忌浅,不是有一些五四时期的诗作,曾风云一时,过后多受訾议吗?
还有些小说家违背文学创作有赖于热情的正常法则,尝试用“冰点态度”进行“零度写作”,并名之“新写实主义”,客观、冷静地描写琐屑之事,表现凡俗生活的“本来面目”,无深高思想,无健康情感,虽鼓噪一时,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作为创作试验无可厚非,但不值得在青少年中作为榜样来推崇。
学生作文园地也不是一片净土,在情感的酝酿和表达上也有种种弊端。大多数学生受优秀的文学传统的熏陶,写作文颇显文学色彩,近年高考也加强了对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的测试,如此一来,写作情感或文学情感的问题凸显出来。同样,有些学生的作文精神境界不高,只关注一些凡人俗事,抒发一些平庸的感想,缺少对生活表象、生活常情和人生体验的深入开掘;有些学生的作文不知以含蓄为要,总是把人物的品性,把事件的意义,把写作的情感特意地点明;有的学生的作文浮言夸语,卖弄词藻,“为文造情”,文辞难掩情空意虚;还有些学生的作文的错误倾向更为严重,编造故事,无中生有,玷污了“文学”和“情感”的清白本性。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写作文要常戒不懈的。
戒除了弊端,还要有新的生长点,这新的生长点就在于向名著学习,向大师讨教;在于关心社会,热爱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在于丰富情感,淬炼思想,提升文学品位、文化品位。总之,把做人和作文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思想敏锐、情感丰富、文学气质浓厚的人。记住先贤的告诫:“所谓作者之精神高的,他的思想必然独立而不事依傍,他的情感必然深厚而观物入理。”(叶圣陶)要做到“文品高”,先做到“精神高”,这是写作的惯例、写作的定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