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3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四、意境有哪些类型?
意境的类型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这里只能概略而言之。
上面提到实境和虚境,是从虚实对立的方面即意境的性质方面来说的,还可以补述真境、幻境;此外,从意境的内容方面说,还有物境、事境和情境、神境等。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描述的二十四种诗歌品格或风格(雄浑、冲淡、纤秾……),即是二十四种富有特色的意境。
从意境的生成方法说,可以粗略地分出情随景生、移情入境和情景反衬三大类型。
1.情随景生。作品以写景为主要特色,尽情地描绘景物,不轻易表露作者的情感意念,把读者带进某种实境中,某种景明而情幽的意境中,在充分地感受意象、形象之后,自然地体会到背后隐藏的情意内容。某些景物给人留下鲜明的感觉,其中的情意则淡而远,需要慢慢体会,细细琢磨。这种意境类似于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作者情意不直接表露,全付予对景致的描写之中。
2.移情入境。作品以抒情为主要特色,既描绘景物,又抒发情感、表达意念、阐发哲理,把读者带进某种实虚相融的意境中,感受意象、形象,也感受作者的情意,受到情的激发,或理的启示。阅读之后,某种情理给人以鲜明印象,其中的景物也带有这样的情感色彩,强化了这种情感的作用。这种意境类似于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作者意显情浓,作品富有情感的或理性的色彩。
3.情景反衬。上述“情随景生”和“移情入境”都是情景顺应型的意境,即情景完全和谐一致;这里的“情景反衬”是景与情反衬型的意境,即情景性质相反而又融洽一致,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景差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感觉新鲜,耐人寻味。
以上三种意境类型都不难找到作品例证,也许第三种类型很特别,应该举出例证。
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们只看其中情与景的关系。“昔我往矣”是征人告别家人,出发去打仗,心情定是悲苦,可遇到的是“杨柳依依”,这是乐景配悲情;“今我来思”是征人归来,得以生还,和家人团聚,心情定是高兴,可遇到的是“雨雪霏霏”,这是苦景配喜情。情与景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是它们既有反差,又融洽一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
又如朱自清散文《绿》和《荷塘月色》,如果细究会发现二者意境类型有所不同,《绿》是写美景,配以美情、喜情,创造了情景顺应型的意境;《荷塘月色》是美景配忧情、愁情,创造了反衬型的意境。两种意境都很难分出高下,只是情境、风格有所不同。
不过意境的分类只是理论的概括,作家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并不考虑所创意境的属类,有时某种意境看似可以归于此类意境,想一想又可归于另类意境,归类界限并不非常明显。如此一来,归类变得没有意义了?不是的,归类是一种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深入地探究作品意境,也就是说目的在于意境的内容和技巧的本身。
五、怎样理解意境的个性化创造?
作家诗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深刻的,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产生个性化的文学意境。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作家诗人,越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和独特的意境,可以说个性化的意境映现作家诗人内在人格的卓然独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凡意境都是独特的,都打上作家诗人的特别印记,如鲁迅写风景、朱自清写风景和郁达夫写风景各显神通,意境各具特色。
另外,作家诗人为了意境的深刻和独特,而有意追求个性化;个性化意境的形成,标志着作家诗人文学创造力已经成熟了,个别人还会把极其个人化的东西烙印在作品的意境中,如辛弃疾《贺新郎》几乎每一句都显示一个狂而怪的“我”,全词共出现六次“我”“吾”。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词的上片写志同道合的好友寥寥无几,只有山水相伴;下片写遥想陶渊明的独善其身生活,笑看尘世上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士,愿意步陶后尘,可惜知已太少。词的主观色彩非常强,词人显然是有意追求意境的个性化的,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胸怀坦荡、个性鲜明的辛弃疾。
每个作家诗人创造的意境都打上自己的特殊印记,其实每个作家诗人自己的每一篇作品的意境也或多或少不相类同。因为作家诗人每次面对的景物和事情都是不同的,每次产生的情怀意绪、感悟的哲理都是不同的,尤其是生活经历转变、思想状况转变、所遇情境已非从前,意境的内容和情调肯定大不相同。如朱自清《绿》的意境是一种明朗、欢快、欣欣向荣的;几年之后,社会时代、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发生变化,所写《荷塘月色》的意境转为幽暗、幽美的,心意化成淡淡的。
再有,每篇作品意境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意境景致、情调一贯到底,有的则曲折委婉、摇曳多姿。后者显出起伏跌宕之势,这样的意境更耐人寻味,但写作和欣赏起来有难度,如鲁迅散文《好的故事》,意境虚实、明暗、喜忧的变化甚大,即属此类意境的作品。
没有哪位作家诗人所创造的意境是雷同的,他们会把意境雷同视为技艺和创造力的贫乏。我们欣赏文学意境,就应该敏感地捕捉作家诗人心灵的跳动,准确地抓住意境的特异之处,如同打靶要打准靶心一样。
六、欣赏意境通常呈现哪几种心理意识状态?
下面从欣赏的心理反应方面作一些说明。这里有个前提,所论意境都是好的意境,所论心理反应都是积极的反应,也就是说正面谈论意境的功能作用。
1.亲切感。优美动人的意境有如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一样,具有亲和力,引诱你进入那美妙的审美空间。对意境有亲切感,也是检验读者是否具有欣赏、接受意境能力的标准。例如有的老师反映,读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农村的同学读来亲切,容易感动,有的读着读着哭起来了;而城的同学则缺少亲切感,难以感动,这种欣赏的麻木其实是对作品意境的一种排拒,这种隔离性的“欣赏”只能接受意境之一二而已。如果你对作品抱以“亲切”“友好”的态度,那么,作品意境也就会对你“亲切”“友好”,变成你思想感情任意探究的艺术天地。
2.沉迷感。优美动人的意境总是有一种特殊的“召唤结构”,让你越来越深地沉迷其中而难以自出的。这是在亲切感之后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欣赏,在进入、深入意境之后,心智与作品的情意融而为一,会感觉欣赏的天地空间越来越扩大,感悟的生发点越来越多。如读《归去来兮辞》,其中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样的句子,“抚孤松而盘桓”是充分表达作者情意的一句,在作者这边肯定是沉迷于自然美景和个人自由自得心情的,但这一句没有写动人美景,也没有抒发充沛的感情,只是叙事而已。如果我们读了它并沉迷情境中,一定能从作者这种简单的和近乎天真的动作中,感受到与外界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完美情态。所以,沉迷是欣赏意境的必经阶段,如果没有进入这一阶段,那就是浅层的欣赏,同样仅得作品意境之一二而已。
3.超越感。优美动人的意境总是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启迪,这就是感受意境之后的超越、提升。所谓超越,既指超越作品,也指超越阅读者自己。超越作品,是对作品能进之后的能出,对意境能作出评判;超越阅读者自己,是在意境天地的驰骋之后,读者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眼界得以开阔,心智得以丰富,自己感觉换了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例如我们读《归去来兮辞》,在沉迷其意境之后,我们会评判它是真正的隐逸之士的作品,作品中毫无尘世的污染痕迹;我们还会对精神自由有深刻的体会,对归返自然、与自然为伴产生新的向往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