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念:蕴藏在教材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念:蕴藏在教材中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又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三、给与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之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那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实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如万松园小学的计敏老师在教学“十几减九”的练习中,教材给出了一个“小猴摘桃图”,树上、树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孩子们按提示的条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指导孩子们观察图,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真是出人意料:

生1: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

生2:树上有3只黄猴,5只黑猴,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3:树下有黄猴6只,黑猴3只,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4: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几只猴?

生5: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13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

……

一幅图中,孩子们提出了6、7个数学问题,列出了6、7个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没有认真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实验老师还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兴路小学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从大姨妈家回来,等了一个小时的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被警察拦住了,因为超载了6个人,被罚款300元。”“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我7岁了,下次羊年我是19岁。因为下次羊年要等12年,12+7=19,所以那时我19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6:38:00 | 只看该作者
五、体现算法多样──启示之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一年级上册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如4+1=5 ,教材上呈现了三种思路:点数法,1、2、3、4、5;接数法,4、5;组成法,4和1组成5。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你还可以怎样算?”等问话更是俯拾皆是。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我们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简介:

段娟,女,31岁,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工作13年,现任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教研员。联系电话:027-85413964,邮 编:430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