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6 12:43:1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答案:
1.C 点拨 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产生的主要现象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和一天中杆影长短变化。
2.C 点拨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指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而“直射点”是太阳光与地面垂直的地点,则太阳高度为90°。
3.B 点拨 杆影长短由太阳高度决定,一天中在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且位于正南或正北,所以最短的杆影在南北方向上。具体的是: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杆影向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杆影向南,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要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后才能确定影子的方向。
4.B 点拨 地球公转产生的效应有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个热量带划分等。A、C、D三项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5.A 点拨 太阳的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相对这个区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热最多,温度相对也是最高,人们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6.C 点拨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个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7.B 点拨 B、D是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是一年中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变化的两个极点,A、C是春分和秋分日,也是一年中昼夜长短等分的日子,所以ABC半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CDA是冬半年。而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则地球从C逆时针转到D时,澳大利亚的白天越来越长。
8.B 点拨 昼夜现象是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产生的,所以没有自转昼夜现象还是存在。当地球公转时,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区域也在发生变化,可以用二枚硬币做一个实验来证明,一枚硬币不动代表太阳,一枚代表地球绕太阳公转,观察被太阳照射的一面,当地球公转一周时,昼夜也刚好更替一次。由于昼夜变化时间长,白天的增温与夜晚的降温作用更加明显,所以昼夜温差更大。
9.D 点拨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为冬至日,也可以从晨昏线中判看出,整个北极圈刚好全部极夜,北半球昼最短,所以这一天是12月工资2日前后的冬至日。
10.B 点拨 首先知道:山地是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也较大;丘陵是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相对起伏在200m以下,高低起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隆起地形。A地的海拔超过500米,所以A地是山地。相对高度是二地的海拔之差,从图中可知A地与甲村的相对高度约为400米。
11.D 点拨 a处的等高线重叠是峭壁。
12.B 点拨 当太阳位于某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时,那里就是正午12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不同经线的地方正对太阳的时刻不同,也就是地方时的不同。地球的自转还产生了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现象。
13.D 点拨 图中①②③④位置分别代表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日,需熟记这四天的具体日期,4月30日在春分(3月21日)与夏至(6月22日)之间,所以世博会开幕日在④①之间。
14.D 点拨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分别是一天和一年;地轴呈倾斜态并始终指向北极星。
15.C 点拨 流水的冲刷不尽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照片所示是溶洞内的钟乳石形态。
16.C 点拨 首先是冬天与夏天的比较,是一年中变化现象的观察,地球的自转是一天中现象的比较;日照深浅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浅,与太阳的活动强弱无关;太阳活动主要是指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17.B 点拨 地震的大小与破坏能力一般有四个量描述,震源(A)——地震的发源地;震中(B)——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震中距(BD、BC)——地表某处距震中的距离;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破坏力大小)。图中的弧线可以理解为等震线,离震中越近,受地震的破坏越严重,所以地震对C的影响小于对D的影响。
18.D 点拨 猜想与假说的最大区别在于:猜想是从逻辑上分析可能存在的一种现象或说法,不需考虑真实是否存在,而假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还未得到证明正确与否的理论。魏格纳通过大量的观察与考古研究收集了一定的证据后提出“大陆漂移说”,应该说是一种假说。但是在该理论中还有许多现象无法证明或说明,因而又不是一个真理,最后被板块构造学说代替。收集证据的过程仅仅指“观察与考古研究”,而不是整个研究过程。
19.B 点拨 全球由六个板块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和张裂,常引发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产生,所以火山喷发与地震是地壳激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发生地震时首先应逃至空旷的室外,如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20.D 点拨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移至南回归线,冬至日后再北移。所以从10月1日至第二年元旦(1月1日),太阳的直射点先向南后向北移。
21.晨昏线;晨线;昏线; 点拨 由于地球的不透明和不发光出现昼夜现象,加上地球的自转出现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其中分界线是晨昏线,须注意的是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叠。
22.(1)冬至; (2)昼变短夜变长; 点拨 此图太阳直射南回归
线,北极圈内全部极夜,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当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D向赤道C移动时,北半球的节气从夏至转向秋分,北半球(嘉兴地区)昼从最长慢慢变短,直到昼夜等长。
23.张衡; 候风地动仪; 点拨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制成,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2.7米,其外形象大型酒樽。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可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24. (1)大陆漂移; 漂移分离; (2)西; 非;
点拨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依据非洲大陆凹进部分和南美大陆凸出部分是吻合的形状和古生物化石及地层的一致性等。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慢慢地飘移分离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从图中看出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25.(1)B、D ; (2)A;
点拨 从公转轨道的形式看,太阳应该位于右侧,所以①是火星,②是金星。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内侧的水星。地轴斜向太阳,北半球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相对北极圈内气温是全年最高季节,在北极考察是最佳季节。
26.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点拨 地壳的运动在板块交界处较激烈,在板块内部相对较缓慢,所以激烈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27.(1)亚欧;(2)①②⑤; 略。
28.(1) 23.5°S; (2)热; (3) 夏季; (4) 略。
点拨 在此类公转图中,主要能识别①五条纬度: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②倾斜的地轴,与地球公转面成66.5°,所以南北回归线纬度是23.5°;③晨昏线,垂直与太阳光,面向太阳一侧是白昼,背侧是黑夜;同时关注晨昏线的起止点与南北极圈的交点,用于识别
二分二至。
29.(1)地球的自转(或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高度角发生了变化);(2)无;(3)冬至(12月22日前后)。
点拨 一天的变化主要是自转,一年的变化主要是公转;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内出现,北纬23.5°以北或南纬23.5°以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机会;北半球的全年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影最长。
30. (1)C; (2)A; (3) 光的直线传播; (4)A;
点拨 一天中的正午太阳在南北方向上,所以影子也一定在南北方向上。日出时杆影的方向是西偏南,即日出方向东偏北,日落同理分析。图13太阳直射点在中间,甲杆影子向南,乙杆影子向北。
31. 480Km;
点拨 设主波传播的时间为t秒,则次波传播的时间是t+40秒,根据 ,得:
, 6Km/s×ts=4 Km/s×(t+40)s 得: t=80s,
所以, =6Km/s×80ts=480Km。 |
|